22例小儿大面积烧伤的护理

时间:2022-09-30 08:33:14

22例小儿大面积烧伤的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大面积烧伤的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2例烧伤患儿的护理资料,总结出各阶段的护理对策。

结果:22例烧伤患儿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

结论: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监测各项指标、保护创面及术前、术后的护理是该类患儿护理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烧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66-01

小儿大面积烧伤发生在1-5岁,以夏季为主,多因开水、热饭等烫伤。小儿皮肤非常薄,抵抗力差,在同等热量的致伤因素作用下,烧伤深度较成人深,创面因处理保护不当,易加深创面。我科于2006年6月至2010年10月收治小儿烧伤22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

1一般资料

患儿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5岁。致伤原因:开水烫伤14例,菜汤烫伤6例,火焰烧伤2例。致伤部位:以四肢、头面、颈及为主。致伤面积:烫伤创面40%-60%的18例,创面60%-75%的4例。致伤深度:浅Ⅱ度5例,深Ⅱ度―Ⅲ度17例。

2护理

2.1休克期护理。

2.1.1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伤后入院病情危重,应快速建立双输液通道,采用留置针输液,必要时静脉切开。按医嘱抽血查电解质、合血等,常选股静脉和颈外静脉。休克期在输液同时注意保暖,镇痛等辅助治疗措施。本组有1例患儿入院立即行静脉切开,1例患儿行颈静脉置管,其余患儿均采用留置针输液,经过抢救22例患儿均安全度过休克期。

2.1.2留置导尿管,准确记录出入量:根据病情每半小时或每小时监测尿量、相对密度、PH值,注意有无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时要调快输液速度,每千克体重每小时不低于1.5ml。每日更换集尿袋并清洁消毒尿道口,避免管道扭曲、脱落。本组22例患儿均行保留导尿,无血红蛋白尿发生。

2.1.3观察意识、表情、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大面积烧伤后,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样液体渗至组织间形成水肿。伤后2-3小时最为急剧,8小时达高峰,随后渐减慢至48小时渐恢复,渗出于组织间的水肿液开始回吸收,临床上常称伤后48小时为休克期[1]。22例患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口渴,尿减少,心率快,呼吸渐快,有2例还出现末梢循环不良,畏冷。室内以空调、烤灯保暖,四肢应妥善固定,保证治疗有效进行。

2.1.4氧气吸入,心电监护:每半小时或一小时监测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理想的心率应控制在140次/分以下,呼吸在30次/分左右。本组有2例3岁患儿伤后8小时心率有超过190次/分,遵医嘱给予西地兰0.02-0.04mg/kg静脉注射。

2.1.5按医嘱交替输入晶体、胶体和水分,忌在短时间内大量输入同一种液体,特别是水分。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液体的质与量。对病情危重、输液量大者,行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输液。本组4例患儿另建一条静脉通道持续滴入多巴胺5μg/(kg・分),连续48小时[3],或静脉注射山莨碱10mg/次,3次/d,连用2d。

2.2创面护理:小儿皮肤薄,对疼痛刺激耐受性差,清创时动作宜轻柔,把创面刺激降低到最低限度。患儿伤后1周均采用暴露疗法,创面用磺胺嘧啶银涂擦或银尔爽外喷,并常规予多源治疗仪照射。1周后进行部分创面湿敷,待肉芽创面新鲜后手术植皮。在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对Ⅲ度、偏深的深Ⅱ度创面,10例患儿行切(削)痂植皮术,尽早封闭创面,对感染创面,充分引流。室内温度控制在冬天30―34度,夏天在28―30度,湿度在40%―50%为宜。本组5例患儿出现痂下积脓,处理为减去部分痂皮,消除脓液,做创面分泌物培养,促使创面干燥。

2.3翻身的护理:根据病情及烧伤部位正确选择海绵垫成人字形床,海绵垫悬空暴露创面,每2―4小时翻身一次。用海绵垫成人字形床翻身,第一次翻身俯卧时间应缩短,约半小时,医护人员全程陪护,密切监测心率、呼吸机血氧饱和度。翻身前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防止脱落、扭曲。翻身后创面充分暴露烤电,保持干燥。翻身前半小时停止进食,俯卧时不能进食。

2.4营养支持:按医嘱给予脂肪乳,白蛋白等静脉补充能量。重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对贫血和严重低蛋白血症患儿,少量多次输血、血浆和清蛋白。对烧伤面积>15TBSA的患儿,在内环境稳定后,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0.2U/(kg・d),1次/d,使用7-14d,促进蛋白合成,加快创面愈合增强免疫力[4]。但应将血糖控制在

2.5康复护理:卧床期间将患儿各关节保持在功能位和对抗挛缩位,以预防瘢痕挛缩导致畸形或功能障碍;鼓励患儿主动锻炼和通过他人对关节、愈合创面、疤痕组织实行牵拉、推拿、旋动、按摩,达到限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疤痕软化,解除肌肉痉挛。本组22例患儿均行功能锻炼,效果良好,并持续进行。

3小结

通过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本组22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大面积烧伤后,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样液体渗至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同时创面渗液致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小儿免疫功能低下,休克发生率,创面脓毒症发生率较成人高。伤后不久细菌即可在创面立足、滋生,而烧伤创面存在大量坏死组织,则易发生感染。所以,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有效补液,监测尿量及各项指标,妥善保护创面,及时翻身,加强营养,仔细的术前术后护理,消毒隔离等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烧伤外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5

[2]湖南:科技出版社,医院分级管理用书,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第三版.311

[3]潘文东,庄颖等.小剂量多巴胺治疗小儿烧伤休克延迟复苏2例[J].中华烧伤杂志,2005,21(2):149

[4]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重组人生长激素在烧伤治疗中应用的共识[J].中华烧伤杂志,2010,26(3):236-239

上一篇:内眼手术后患者干眼症的护理 下一篇:关于ICU护理安全用药的注意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