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人员应急疏散的探析

时间:2022-09-30 08:31:03

公共建筑人员应急疏散的探析

摘要:公共建筑一旦发生火灾,非常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为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研究火灾时人员疏散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发生险情时应急疏散进行了分析,希望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建筑;火灾;安全疏散

Abstract: Public buildings when fire occurs, severe consequences very easy to lead mass death and casualty, to prevent such accidents, fire evacuation stud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occurrence of emergency evacuation situation,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eer.

Keywords: public building; fire; evacuation

中图分类号:X928.7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0前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大空间公共建筑日益增多。跨度大、建筑净空高、造型变化丰富、容纳人员多是这一类建筑的结构特点,由于大型建筑中人员众多、建筑规模大,一旦发生火灾险情,建筑内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所需的时间会较长。如果疏散道路设计不好,可能引起人员拥挤而影响疏散。一旦疏散不利,就会发生群死群伤的严重事故。如何在安全疏散允许的时间内,采取恰当应急措施,安全地进行人员疏散是本文作者要探讨的问题。

1.人员安全疏散因素分析

1.1 疏散人员特性

任何人在建筑物内疏散除了受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还取决于其本人的性格、心理等因素。逃生时的心理反应会影响疏散时的移动速度。其中人员的认知能力、正确决策能力、疏散行动能力及对火灾燃烧产物的忍耐力等,均呈现较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影响火灾时人员疏散行为的主要因素。在得知火灾发生后,绝大多数的人会采取理智的疏散方法,立即进行疏散和主动地启动消防报警按钮后进行疏散,或在疏散过程中主动帮助他人和采用自救行为。

1.2 火灾中的烟气

火灾中的烟气层伴有一定的热量、胶质、毒性分解物等,是影响人员疏散行动与救援行动的主要障碍。在疏散过程中,烟气层只有保持在人群头部以上一定高度,使人在疏散时不必要从烟气中穿过或受到热烟气流的辐射热威胁。对于高大空间建筑,其定量判断准则之一是:烟气层应能在人员疏散过程中保持在距地面2m以上的位置。2m以上空间内的烟气平均温度不大于180度,2m以下空间内的烟气温度不超过100度,2m以下空间内的烟气层中CO的浓度不超过0.25%。

1.3 公共建筑本身的影响

安全出口堵塞,通道被挤占,是影响安全疏散的突出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全国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近100 起特大火灾中,三分之二以上都存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被封堵或锁闭的问题。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被封堵或锁闭是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重要原因。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消防设施不合格、疏散指示标志不明显等都会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

2.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

2.1 失火单位自救十分重要

利用应急广播稳定遇险人员情绪,并指导疏散,然后指派专人到各个位置组织疏散,在主要出口设保安引导疏散,在地面设置集结点,并及时清点人数等。

2.2 公安消防承担着人员疏散的攻坚任务

重点对着火和充烟区域的人员进行搜索并疏散人员,对有疏散能力的遇险人员,指明疏散方向,引导其自行疏散;对老弱病残幼等无疏散能力的遇险人员,消防人员协助其疏散;对不听劝告,并面临火灾直接威胁的进行强制疏散。烟火影响疏散路径时,出水掩护疏散工作的进行或先行扑灭疏散路径上的火势,为疏散创造条件;烟火切断疏散路径时,引导遇险人员就近向避难间疏散,以待时机或增援。

2.3 救生的方法

对受烟火围困的人员,出水掩护救助;无法突破火势时,破拆墙体或门洞开辟救生通道;对一时无法脱离着火区或充烟区的人员,提供简易面具;对窒息、骨折、出血等遇险人员立即采取现场急救措施。疏散楼梯或电梯均无法使用时,集中兵力打击疏散救生路上的火势,全力掩护遇险人员向相对安全的区域撤离。

2.4 引导人员疏散的技术措施

人的行为特点具有恐慌性、从众性和习惯性,在火灾现场,恐慌的人群总是习惯地从经常使用的出入口和楼梯疏散,容易造成伤亡。当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处境时,恐慌性就会大为减弱。因此,除了采用信号灯、蜂鸣器、闪光灯指示等警报系统外,还应和电视监控系统配合,提供必要的语音提示,帮助他们采用正确的疏散途径和自救措施,以确保生命安全。

2.5确定疏散方案和演习

疏散路线的设计应遵循“宜直不宜弯,宜短不宜长”,而且应保证至少两个疏散方向的原则;在竖向设计中,应保证疏散路线的上下畅通连贯,尤其是楼梯间不应有间断或错位。另外,对于疏散方案进行适当的演习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提高人们在重大事故中的应变能力。

2.6 烟气控制

为了实现对烟气的控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用喷水装置或加强玻璃的耐火性等,防止玻璃脱落;把空调通风系统调整至事故工况,向疏散楼梯间、电梯井、避难所、走廊等场所送风,以保持适当的正压要求;同时,着火区内事故排风系统开始排烟,将烟气局限于起火点的区域内。

3.总结

大型公共建筑人员在发生险情时进行安全疏散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通关注的热点,如何采取应急措施、及时疏散建筑内人员到安全区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只有在实践中及时总结应急疏散管理办法,才能避免群死群伤和踩踏事故的发生。

参考资料:

[1]霍然,李元洲,金旭辉,等.大空间建筑内火灾烟气充填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0,(1).

[2]王起全,金龙哲.大型活动拥挤踩踏事故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应用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9).

[3]吴娇蓉. 叶建红. 陈小鸿. 大型活动广场访客聚集行为控制指标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04).

[4]李引擎. 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乔旭,阚强,刘庭全.会展建筑防火设计难点和策略[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9):783-786.

[6]谢飞,褚新颖.谈大型展厅利用防火隔离带划分防火分区[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6):406 -408.

上一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巧用废旧材料 下一篇:浅谈工程量清单模式下投标报价技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