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高山戏音乐探析

时间:2022-09-30 08:26:12

陇南高山戏音乐探析

[摘要]甘肃不仅是秦腔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还拥有在陇东道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陇剧、临夏民歌“花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花儿剧,更有在陇南高山地带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山戏。陇南高山地带有一种民歌,当地群众叫“哟嗬嗨”。大约从明朝末年开始,人们用它来演唱故事,这便是高山戏的起源,当地人称其为“唱秧歌”或“演故事”。在其后4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中,高山戏以其悠扬的唱腔、轻快的节奏、诙谐的念白,兼有为唱腔伴奏的器乐音乐,并与祭祀性质的舞蹈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程式。近年来,高山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活跃于民间文化活动中,逐渐登上了甘肃戏曲艺术舞台。

[关键词]高山戏;戏曲艺术;民俗活动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30-03

一、高山戏的历史溯源

高山戏是我国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甘肃陇南武都山区,演出场地以民间打麦场、农家园、庙会戏台、社火戏台为主。早期的内容以宋朝人物故事、乡村人景为主,乡村生活气息浓郁。形式为村民自编自演,乐器以二胡、打击铜锣、拨儿、牛皮鼓、铰为主,兼有唢呐、三弦、琵琶等。高山戏属于民间小杂剧,是民族乡土文化艺术的一个独特种类,发源地为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1959年以前,鱼龙、隆兴、龙凤等地人叫它“演故事”、“走过场”、“唱过板”等。1959年10月,定名为“高山戏”。1965年见报后被陆续载入《辞海・艺术分册》、《中国戏曲文化》、《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等书籍中。

高山戏主要流传于陇南市武都区的鱼龙、隆兴等乡镇。鱼龙位于距武都县城东北部40公里的米仓山向北10公里处,东临康县平洛镇、望关乡,南与佛崖、甘泉乡相接,西连安华镇,北与隆兴、龙坝乡接壤,海拔近2000米,33个行政村,2万余人,是一个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的山区小镇。鱼龙之名来源于鱼龙“窄狭子”,窄狭子地处鱼龙王沟、甘沟、杨坝三村交汇处,此处群山连绵、地势险要,最陡峭的两山谷底有一南通康县平洛的狭窄栈道,人称“窄狭子”。窄狭子是鱼龙通向外界的一条奇险岔路,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传,明初大将李文忠因见此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便在窄狭子出口之地安营扎寨。李文忠在鱼龙平息匪乱、奖励农耕,深得人心,在他走后,鱼龙百姓因感其恩威修建起规模宏大的寺庙与古戏楼,尊李文忠为“福神”。将其塑像供奉其上,约定在农历四月十八即李文忠生日之时,通过祭祀、唱戏的方式以表纪念。

《辞海・艺术分册》中介绍:“高山戏,戏曲剧种,流传于甘肃武都高山地区,起源于陇南山歌。”《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武都县志》等书记载:“武都高山剧的起源是从民间‘耍灯’(过春节时的“社火”)开始的。”《陇南史话》、《武都史话》等书记载:“高山戏约形成于元末明初。”在采访高山戏第五代传承人尹利宝先生时,笔者被告知上述说辞因未加推敲与考证而有颇多疏漏,《辞海》中对高山戏的解释有误,目前较权威的可考可参阅的资料是《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南分卷》。其中记载:“综合诸多考证,鱼龙寺与古戏楼均建于明代初期,鱼龙寺坐北向南,庙门前有栋古戏楼,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庙会,有戏唱戏,没戏念经,以纪念当地人们心中的龙王爷李文忠。”

民间流传,高山戏的起源为武都区鱼龙镇的祀公舞、“大身子”舞与把式舞等具有祭祀性质的原始歌舞。而根据戏曲发展的规律来看,由于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中娱神的先秦巫觋,故高山戏理应起源于祀公舞、“大身子”舞与把式舞,与民间如“耍灯”等民俗活动结合进行“演故事”,后出现声乐唱腔及器乐伴奏,逐渐形成完整的戏曲程式而从民俗活动中独立出来。既然高山戏源于原始歌舞,那么音乐与舞蹈二者谁率先出现,是由山歌吸收民俗活动元素再结合演故事而形成高山戏,还是祭祀舞蹈出现后吸取山歌曲调再通过择腔创调再结合演故事而形成高山戏这一完整的戏曲程式。关于这一问题笔者也曾与尹利宝先生进行过探讨,尹先生表述如下:“如果说高山戏遵循戏曲发展的规律,起源于原始的祭祀舞蹈,那么后来出现的音乐来自于哪里?这音乐是为了配合舞蹈而创作的,还是音乐本身就存在于舞蹈之前。如果存在于舞蹈之前,这音乐是否应当是高山戏的起源。”

综上所述,笔者同意高山戏起源于山歌这一观点,其中缘由是高山戏一直流传于高山地区,这一地带的劳动人民经常在农忙劳作时哼唱、即兴创作山歌,在庆丰、还愿、祈福、婚丧嫁娶等诸多民俗活动中,山歌与许多原始舞蹈结合起来进行表演,形成原始歌舞。至元末明初人们为纪念李文忠而开始“演故事”,并将祭祀性质的原始歌舞与“演故事”合二为一,高山戏的雏形便由此产生。后随着民间民俗活动的增多,最初的高山戏不断参与庙会、社火等民俗活动与仪式,表演者又逐渐将固定的唱腔与器乐伴奏加入其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曲牌及独立的戏曲程式。于是,高山戏在汲取了诸多民间民俗文化的营养后,从这些民间民俗活动中独立出来。几经民间民俗文化的洗练,高山戏最终发展成熟。

二、高山戏音乐探析

高山戏是在陇南高山地区山歌基础上结合民间祭祀性舞蹈发展起来的甘肃戏曲剧种之一,其音乐汲取了当地小调的养分,旋律悠长、节奏自由,音乐形象鲜明。高山戏的音乐内容大致分为唱腔、器乐及曲牌三部分,其音乐特征主要体现在节奏、节拍及调式三方面。

(一)高山戏的音乐内容

高山戏音乐内容分为唱腔、器乐及曲牌三部分。唱腔以独唱为主,对唱、背躬、齐唱、帮腔为辅;器乐包括文场和武场,是高山戏音乐的画龙点睛之处;曲牌包括乐曲引子、数板音乐和供丑角出场的音乐。

1.唱腔

唱腔是决定一个剧种风格特点的主要因素,是戏曲音乐用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高山戏以独唱为主,根据剧情需要也采用对唱、背躬、齐唱、帮腔等形式,取材于武都高山地区的小调,音乐形象鲜明、节奏丰富。其唱词直抒胸臆,大量采用比兴手法,语言接近口语,后面多出现“呀”、“哎”、“的个”等衬词,咏叹时的自由延长音强化了高山戏的音乐表现力。

2.器乐

器乐是掌握和连贯舞台节奏、保证戏剧结构统一完整的纽带。器乐在戏曲音乐中除了为唱腔伴奏外,还起着描绘环境、渲染气氛、配合情节开展、展现演员身段的作用。

(1)文场

文场即是小型民族管弦乐。文场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唱腔伴奏,用“随腔伴奏”、“加花衬垫”、“腔尾跟坠”、“间隙拖腔”等多种方法来托腔保调,使得情绪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是演奏过场音乐,按剧情要求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制造效果和配合舞蹈与身段表演等。

高山戏文场由弦乐大筒子、土二胡,弹拨乐土琵琶、三弦、扬琴,管乐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构成。其中,大筒子、土二胡、三弦、竹笛是高山戏文场的主奏乐器,二胡、板胡、扬琴、唢呐、大提琴等乐器是近几年才陆续被吸收进来的乐器。

高山戏文场中最具特色的领奏乐器是大筒子。大筒子琴筒呈椭圆形,琴皮多用蛇皮,民间也有用猪尿囊代替蛇皮的做法。琴杆较二胡短,其长略等于二胡的“千斤”以下处,琴杆顶部镶一龙头,琴弦于龙口处,有琴枕无千斤,琴轴镶在龙耳旁,弓子形同二胡,弓长与琴杆略同,弦用马尾。大筒子因琴筒较大而得名,音色圆润、浑厚,极富歌唱性,柔美抒情之特点非常鲜明。大筒子演奏时左右手力度相对二胡较大,快弓、颤弓、顿弓及右手弓法与左手滑音、揉弦、装饰音等技法,需在理解、领悟其唱腔音乐特点的基础上方能奏出效果。

(2)武场

武场是打击乐。高山戏武场中常用的乐器有鼓、大锣、大钹、小钹、小鼓、四页瓦、瓷碟,后来又吸收了鼓板、小堂鼓、吊钹、碰铃、三角铁、木鱼等乐器。

高山戏武场中,四页瓦与瓷碟属于色彩性乐器。四页瓦由竹片制成,是快板的一种,长15厘米,宽5厘米,形似瓦片而得名。演奏时左、右手各执两块,以竹片凸面相向。握持时,将一竹片至于拇指弯曲的关节和虎口之间,另一竹片搁置于四手指上方,用中指和无名指扣住。敲击时,两竹片一张一合,撞击成声。如果松开中指和无名指,摇动手腕使下方竹片两端轮击上方,竹片即得滚珠声。左、右手奏法雷同,在数板中多被运用。瓷碟以竹筷敲打,声音脆亮,主要在过门中加花演奏。

文场、武场虽有不同性能又分别用于不同场合,但在板鼓的统一指挥下,二者必须按剧情需要紧密配合并交替使用,方能形成统一的整体。

3.曲牌

俗称“曲子”,有曲无词,在高山戏中专供乐器演奏,程式较固定,用法如下:

(1)乐曲引子,相当于前奏,以模进的方式进行,结束在主音上,用来引出音乐主体。

(2)数板音乐,以板击拍伴奏,在唱段中夹用数板,之后再接唱腔,等同于间奏。

(3)丑角出场,多用八分音符为主,辅以前8后16与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型,使丑角出场的画面性更加强烈。

(二)高山戏的音乐特征

通过对高山戏音乐内容的整理,笔者将高山戏的音乐特征具体归纳为节奏、节拍与调式三方面。

1.节奏

在高山戏中,旋律节奏除适应曲词内容的表达、词汇合理划分、虚词语调的处理外,很多情况下要受到曲词节奏的影响,如“我们的”、“眼看着”、“手拿着”等语汇,在旋法上造成了紧凑切分型的语言音调基础。高山戏中X X X的切分节奏,切分的前半部分并不像一般切分那样把小节的重音转移到弱拍的长音上,而是加强了强拍上的短音,这在保持强拍重音不变的同时,使之前由于切分节奏而造成的分割效果得到了有效补偿,高山戏代表性唱腔【十杯酒】、【十把扇】、【进花园】、【小桃红】就是典型例子。而【耍钱骨碌】乐曲则运用XX XX的机械化的摹拟重复节奏,将耍钱者懒散、无聊的生活情绪有效地进行了表达。

2.节拍

变化节拍是高山戏音乐的常用节拍,包括散板、2/4拍、混合节拍,这些节拍的交替使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山戏乐曲中音调的转换、情绪的起伏及乐思的呈现。

(1)散板

散板的节奏使强弱拍的出现丧失了循环性,音的强弱更大限度地服务于临时或者特定乐思的表现,从而使得音乐的陈述更加接近语言中的朗读、赞叹、呼求、恸哭等音调节奏。节拍上的“散化”使得旋律线条的变化十分明显,因此更适于表现激动异常、慷慨激昂等情绪。

(2)2/4拍

2/4节拍是高山戏音乐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节拍,随着节奏、速度、音高的变化,它可表现欢喜、忧伤、哀怨、缠绵、思念、悲痛等多种情绪,运用率最高。

(3)混合节拍

1/4、3/4、4/4、3/8等节拍在乐曲中的混合使用在高山戏中被普遍运用,比如【过板】音乐就运用了1/4、2/4、3/4三种节拍,【开门帘】、【十杯酒】则运用了2/4、3/4两种节拍。

变化节拍是音乐表现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在乐曲中的出现会给人一种“突破”节拍束缚后情感得以释放的新鲜感,这种手法在高山戏的音乐中表达紧张、激昂、感慨、抒怀等情绪中常常被用到。

3.调式

高山戏的常用调式有羽调式、徵调式、商调式、宫调式,其中羽调式的运用最为广泛。羽调式中主与属的频繁使用,推动着调式中各个音级的运动趋向。加上变宫7在高山戏音乐大部分的乐曲中大量出现,得到了加变宫的六声调式,不但没有破坏五声调式的旋律特点,反而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从而丰富了五声调式。除此,调式的交替使用在高山戏传统唱腔中的运用也很常见,这也形成了高山戏音乐的鲜明特征。

三、结语

陇南高山戏最初滥觞于山歌,吸收了民间婚丧礼仪、祭祀仪式等民间民俗活动中的民俗文化,逐渐从单一的音乐内容衍变成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及宗教为一体的多元文化艺术形态,经过长期的融合与裂变,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间戏曲剧种。高山戏的音乐特色鲜明,以曲牌体为主、板腔体为辅,调式繁多,转调普遍,离调较多,衬词和帮腔特点突出,既有南音之委婉缠绵,又有北方梆子剧种的高亢豪放之气概。高山戏这一集民间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民间戏曲艺术,以其轻盈和谐的唱腔音乐、多样化的曲调、丰富的音乐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及其雅俗共赏的文化品位,长期流传于民间艺术文化领域。近年来,高山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使得甘肃戏曲剧种的内容和种类更加丰满,为甘肃戏曲艺术的长足发展与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瑞庆.戏曲・曲艺唱腔设计[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

[2]施旭升.戏曲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余从.戏曲声腔剧种研究[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4]罗卫东.陇南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5]田仁信.武都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6]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8]尹利宝.高山戏[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

上一篇:无公害朝天椒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下一篇:高校语音室的合理利用与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