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前奏?

时间:2022-09-30 08:23:32

老张今年50岁,自去年以来,经常出现上腹隐痛、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到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看到检验报告时,老张愁眉不展、忧心忡忡,因为他听人说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晚会转成胃癌。

像老张这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在少数,由于他们对病情缺乏了解和认识,心理上常出现一些过度的猜疑和恐惧,致使影响生活质量。那么,这种担心有道理吗?萎缩性胃炎与胃癌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看懂“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有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理检查报告中会写着:胃黏膜结肠型肠上皮化生(肠化)或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那么,什么是“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呢?

所谓肠上皮化生,通俗地说,就是结肠或小肠的上皮细胞搬家到胃里去“居住”。胃的肠上皮化生越多,胃炎的萎缩程度也就越重。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可分为小肠型或结肠型,完全性或不完全性4种类型,其中只有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较密切,而完全性小肠型肠上皮化生与胃癌无明显关系。

不典型增生又是什么呢?增生本是胃黏膜的正常生理现象,通过增生可使新生细胞代替衰老细胞,从而不间断地完成胃的生理功能。如果细胞出现异乎寻常的增生,则为不典型增生,也叫非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的形态学表现,但必须指出,并非所有癌前病变都必然转变为癌,也不是所有的癌都可见到明确的癌前病变阶段。

可见,就慢性萎缩性胃炎来说,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两种胃黏膜病变有可能发展演变成胃癌,应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和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萎缩性胃炎≠癌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慢性萎缩胃炎与胃癌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发现胃癌高发地区的人群中,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胃癌周围黏膜中,萎缩性病变多见。仅此而已,并没有得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必然发展成胃癌的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否癌变,应根据病变的萎缩程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医界学者关于萎缩性胃炎与癌变的共识是:

慢性萎缩性胃炎虽可癌变,但癌变率很低,不能笼统地说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是胃癌前兆和序幕,两者不能划等号。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者要重视,要定期随防。

为了监视病变的动态变化,要定期复查胃镜。一般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无显著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3年复查1次;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个月1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应看作是癌变,可考虑将局部病变组织手术切除,以绝后患。

萎缩性胃炎须重视

虽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很低,但并非两者毫无关系,少数病例还是可以癌变的。为了尽量避免发生癌变,且此型胃炎症状多严重,故积极防治还是十分必要和应该的。此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饮食疗法。进食应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吃易消化且清淡软食;宜适当吃些瘦肉、鱼、牛奶等高蛋白低脂肪饮食;有胆汁反流者,应进低脂饮食。

抗菌和保护胃黏膜治疗。幽门螺杆菌是当今公认的慢性胃炎的致病菌,故应首先进行抗菌和保护胃黏膜治疗。抗菌可选用氟氯西林、甲硝唑、阿莫西林等;保护胃黏膜可用胶体果胶铋、猴头菇片等。

提高胃酸浓度和服用维酶素。

避免服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芬必得等。

对症处理。上腹隐疼时可选用抗胆硷类药物,如普鲁本辛、阿托品等;治疗胆汁反流可服胃动力药,如普瑞博思、加斯清等;腹胀不适可用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丁啉等。

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将本病分为肝胃不和型和胃阴不足型,前者用胃益方剂,后者用胃安方剂。另有人将党参、黄连等24种中药,制成“胃细胞逆转丸”,治疗萎缩性胃炎,患者可以对症选用。

上一篇:加上运动,补钙才有用 下一篇:性病难治,皆因“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