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狠的乖孩子

时间:2022-09-30 08:08:04

乖孩子挥刀伤人

2013年4月4日晚,上海徐汇区某中学男生宿舍楼发生了一起恶性伤人案件,高二学生张亦麟用水果刀把室友小林捅成重伤,幸好抢救及时,小林三天后脱离危险,而张亦麟涉嫌故意伤害,被警方刑事拘留。

案件的经过是这样的:

该校是寄宿制高中,学生周一至周五住校,周末回家。当天晚上9点半,晚自习下课,同学们都挤在食堂看足球赛直播,小林一个人回宿舍休息。他发现宿舍门关着,而他的钥匙忘在了教室里。他敲门,没人应答。他没好气地咒骂了几句,还用脚踢了两下门,不得不转身去食堂找室友要钥匙。

其实,当时张亦麟正在宿舍里睡觉。被粗暴的敲门声惊醒,他有点不高兴,就没有立刻起身开门,又听到小林在外面骂骂咧咧,索性躺着不动。他听到小林离开了,就蒙上被子继续睡觉。

小林要到钥匙返回,开门发现张亦麟在屋里,很生气。他用力把张亦麟摇醒,质问他刚才为什么不开门。张亦麟先说没听到,看到小林盛气凌人的样子,又说听到了。

小林怒道:“听到了为什么不开门?你一个人在屋里做什么勾当?有公德没有?”

“公德?”张亦麟冷笑道,“公德是踢门吗?公德是骂人吗?”

小林恼羞成怒,上前推了张亦麟一把。两人扭打起来。

张亦麟身体瘦弱,不是小林的对手,很快落了下风,头被小林的手臂紧紧夹住。他看到桌子上有一把水果刀,就操到手里,威胁道:“松手!再不松手我捅死你!”

小林看到了张亦麟手里的小刀,却不以为意,还笑道:“想杀人啊,就你?全班同学每人借你半个胆你也不敢……”话音未落,他就感到腹部一阵剧痛。他一声惨叫,本能地松开手,仰身躺倒在床上,低头,赫然看到自己的小腹冒出鲜血,而张亦麟手里攥着水果刀,正呆呆地看着他。

“快……快叫人……救命!”小林恐惧地请求。

张亦麟醒过神来,扔下水果刀,奔出门去喊人。

120救护车赶到时,小林已处于休克状态,医生就地展开紧张抢救。宿舍生活老师报了警,张亦麟被带到派出所问讯,随即被刑事拘留。

三天后,小林脱离了危险,但因失血过多,在医院治疗了两周才出院。小林的父母很有胸怀,相信张亦麟是一时头脑发热,并非蓄意伤害,于是息事宁人,放弃了诉讼权利,甚至没要求经济赔偿,因为张亦麟的父母早年下岗,靠经营路边馄饨摊维持生活,拿不出多少钱。学校也网开一面,没有开除张亦麟,只给了他一次记大过处分,但有一个条件:必须接受心理治疗,不能再有暴力行为。于是,张亦麟成了我的心理病人。

张亦麟的班主任告诉我,张亦麟平时是个很乖的孩子,很少见他高声说话。同学们也说,张亦麟人品极好,特别老实,平时话不多,跟女生说话还脸红,没有任何暴力表现,与同学相处相当融洽,同学们给他取外号“乖孩子”。所以,他们听说张亦麟用刀捅伤了小林,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小林捅伤张亦麟才合情合理。

了解案件时,我看了法医鉴定。上面写道,凶器刃长63毫米,伤口最深处达72毫米,可见用力之猛。法医据此认为,行凶虽属应激性犯罪行为,但凶手心理上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建议接受心理辅导。

乖孩子何以动刀伤人?平和的外表下何以隐藏如此残忍的歹意?所有人都急于解开这个谜团,而心情最迫切的,莫过于张亦麟的父母。

像激光那样爆发

张亦麟的母亲马女士第一次陪儿子来心理诊所治疗时,问我什么叫应激性犯罪。

我告诉她,所谓“应激性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应激状态下的犯罪行为,而所谓应激状态,是指行为人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产生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犯罪心理学称之为“偶发性的应激犯罪”,属于情绪性动机犯罪中的一种,又称“感情冲动型犯罪”。应激性犯罪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行为人在应激状态下因高度紧张而手足无措,造成过失犯罪,比如司机在驾驶过程中突遇行人穿越马路,踩刹车误踩油门;第二,行为人有故意犯罪动机,在作案过程中遇到突发变故而产生的攻击性暴力行为,比如小偷入室盗窃,主人突然回家,小偷怕被抓获,惊恐中施暴,杀死主人,等等。

马女士说:“那亦麟应该属于第一种吧?打架是由一件小事引起的,他主观上没有用刀捅人的动机。”

我说:“是的,属于第一种,过失性伤害,所以警方和受害人家属都没有继续追究。不过,应激性犯罪是很可怕的,后果非常严重,不可掉以轻心。”我告诉她,人在受到外界突发的强烈刺激时,产生情绪上的激烈冲动,失控的情绪使机体活动出现严重障碍,致使大脑一片空白。如果刺激超过了所能承受的限度,失控情绪过于强烈,大脑思维难以恢复,令其思维狭窄,自控能力减弱,理智分析受到抑制,情绪暂时性地处于失控状态。所以,应激性犯罪的特点是行为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有误,行为失措,常留下破绽,事后难以回忆行为细节,说明行为人存在严重的心理缺陷。行为人情绪强烈爆发时,就像激光那样,长久压抑在内心的暴力瞬间释放,情绪极为亢奋,出手力量极大,且不计结果。

“就是啊!用刀子捅人,还捅得那么深,我都不敢相信是我儿子干的!”

“情绪的力量是惊人的。行为人在受到出乎意料的挫折或打击时,比如亦麟因体格瘦小,在厮打中处于下风,头被对方死死夹住,使他极为愤怒、惊恐和无助,蓄积了极为巨大的负面情绪,一旦爆发,后果之严重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试想,如果那刀捅在心脏部位,很可能会一刀致命。”

“亦麟事后非常后悔。”马女士说。

“应激性犯罪是情绪释放的过程,行为人并不想侵害他人,因此,待情绪平静下来后,他立刻痛悔不已。我听说亦麟在事发后跑前跑后救治小林,在派出所做笔录时还不停地打听小林的情况。这充分证明他没有犯罪的故意。”

“应激性犯罪很常见吗?”马女士问。

“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因为青少年心理承受力普遍较弱,而体力已与成年人没有差别,一旦情绪失控,极易导致犯罪。”我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合肥市的一个路口,刚刚大学毕业的男子小王与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子发生了口角。吵骂越来越激烈,最终小王情绪失控,活活打死了那位女子。人们都以为小王是当地一霸,结果发现,他在邻里间的口碑极好,忠厚、老实、孝敬父母,从不与人争吵。

“那他为什么会情绪失控?”

“媒体记者的调查显示,小王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他拿家里的5万元钱做电脑生意又赔了本儿,母亲一气之下犯了心脏病,正在医院治疗。小王为此自责不已,天天怪自己没用,除了去医院照顾母亲,就是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发呆。”我告诉马女士,这类人的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较差,面对挫折时,不积极寻求出路,而是一味怨天尤人,悲观失望,习惯性地将困难扩大化。心理学上有个“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如果遭受较大的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容易出现攻击行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刺激,大反应”。心理学上还有个“自卑与补偿”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可能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如,有的人会以自负的形式掩饰自卑等。当他们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这就难怪了!”马女士像是发现了什么,“因为家里经济拮据,亦麟比较自卑,自己攒钱买了一部手机,被爸爸骂了一顿,好长时间不高兴。前一段亦麟的学习成绩下降,他爸爸说了他两句,亦麟辩解,爸爸打了他,父子俩两个星期没说话。我偷看亦麟的日记,他有离家出走的想法,只是不放心我才作罢。要是我早和他谈谈,让他们父子和好,或许就没后来的事了。我真后悔!”

通过与马女士聊天,张亦麟应激行为的原因基本搞清楚了。

挫折教育要趁早

张亦麟在心理诊所主要接受应激心理脱敏辅导。我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认知系统,包括如何看待出身、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家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控制情绪、如何避免或减轻心理创伤等。尽管他本人感觉良好,说想通了许多事,心态也平和了,但我提醒马女士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这都是表面现象,再遇到应激事件,难保他不会旧病复发。

“那么,要彻底解决问题,该怎么做呢?”马女士焦躁地问。

“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不让它发生。”我说,预防应激性犯罪,关键是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提升其抗挫能力。因为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抗挫能力强的人,大脑情绪调节系统的功能也强,面对应激事件,尽管也会失控,但能较快恢复理智。

“开展挫折教育越早越好,最好从孩子刚出生时就开始。”我告诉马女士,0~1岁的孩子需要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因为这个阶段是孩子建立对家人及环境的信任感,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时期。对1~3岁的孩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家长要重点培养其独立能力。孩子在发展肢体能力的同时,心理也在不断完善,逐渐形成自信心。对3~5岁的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5~6岁的孩子,家长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童年时期父子关系良好的男性,日后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时比较从容,不易情绪化。双亲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使得孩子具备更多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和技能,这一优点,会从童年一直延续至成年。”我说。

“可是,亦麟已经快18岁了,我们错过了太多太多!”马女士无限感慨。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拍拍她的手,说,“亦麟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身体快速发育,心理的发育相对滞后,导致两者不同步,进而出现许多困惑。同时,这也是开展挫折教育的有利时机,尤其是遇到失手伤人这样的事,教育效果会格外好。”

“我们做家长的平时该做些什么?”

我告诉马女士,平时在家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给孩子更多关爱。父母的关爱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不会有自尊,心理不会健全,因为父母的关爱是孩子自尊的重要源泉。

第二,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如果发现孩子有消极、沮丧、自卑、自闭及暴力倾向,要及时介入,与孩子谈心,疏导其负面情绪,帮助其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情况较严重时,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第三,警惕传媒污染。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掉以轻心。父母应有意识地替孩子过滤不健康的信息,避免电影、电视和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和等病态文化影响青少年的认知。

第四,给孩子科学减压。有些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教育方式专制,对孩子要求过高,控制过严,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差异,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成长规律,不要仅仅用学习成绩衡量孩子的好坏,更不能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成父母的面子,而应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孩子合理减压,使其在快乐中全面发展。

第五,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的基本知识,提高挫折意识,自觉增强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平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精神培养,使孩子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法律法规,维护自我利益,机智勇敢地处理各种困难和危机,培养自信、坚韧和自我调控、约束的能力。

最后,我强调:“亦麟尽管是行凶者,但他同时也是心理受害者,您要多关怀他。另外,受伤者的父母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善意,您要利用这件事教育亦麟与人为善,以阳光的心态处理人际关系。”

如今,张亦麟的治疗仍未结束,但我已明显感觉到,在家长的配合下,他心中的阴影正在消弭。前天他特意告诉我,他和小林现在是无话不谈的“死党”。

上一篇: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项目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下一篇:英语非谓语动词分词教学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