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不同生育期种薯萌芽性及耐储性差异研究

时间:2022-09-30 07:07:01

甘薯不同生育期种薯萌芽性及耐储性差异研究

摘要:以食用型甘薯品种泰中6号为研究材料,对不同生育期(158天,T1;127天,T2;104天,T3)种薯萌芽性及耐贮性进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苗数以T3处理最多,为262个,苗高变幅为31.0~37.6cm。3个处理种薯的平均芽粗无差异。T3处理的单苗均重和总重均最大,分别为11.61g/株和2898.84g。总重相近的种薯,大薯(>200g)个数以T2处理最多为66个,其次是T1,T3最少,为1个;而中等薯块(50~200g)和小薯(

关键词:甘薯;栽插时期;萌芽性;耐储性

中图分类号:S531.09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1-0037-03

随着甘薯加工业及食品快餐业的飞速发展,对甘薯需求量逐年增加,前景广阔。甘薯种植必须建立在对品种萌芽特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国内科研单位对甘薯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措施和糊化特性上,对其萌芽性差异及提高秧苗产量措施的相关研究甚少[1~2]。王庆美等(1998)[3]研究认为,对甘薯萌芽性影响最大的是淀粉,其次是干物质,可溶性糖及维生素C影响则较小。淀粉的水解对甘薯块根的发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α-淀粉酶相对含量对薯块萌芽起主要作用;萌芽快慢与总淀粉酶含量无直接相关性,与β-淀粉酶等相对含量呈负相关[4]。王亮等(2009)[5]研究发现,贮藏期甘薯的主要病害有黑斑病、软腐病和线虫病等。本试验拟通过对不同生育期种薯萌芽性及耐储性差异的比较研究,为种薯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食用型甘薯品种泰中6号,由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共同选育。分别于2012年5月20日、6月20日和7月13日栽苗,10月25日收获留种,生育期分别为158天(T1处理)、127天(T2处理)和104天(T3处理)。贮藏方式相同,储藏室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温度为10~14℃。

1.2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3年3~6月在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薯试验基地的日光温室进行。试验地为砂壤土。3月8日育苗前分别对贮藏期间T1、T2、T3处理的种薯病害进行调查,并分别称取各处理种薯5kg在小区随机栽插,重复3次;5kg鲜薯块数T1处理各重复分别为11、12、12个,T2处理分别为28、26、32个,T3处理分别为49、45、51个。栽插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10min,用斜排种法将薯块顶端朝上均匀排在苗床上,统一管理。当薯苗从基部到达顶芽20cm时分4个生育时期(4月29日,D1;5月11日,D2;5月25日,D3;6月9日,D4)采苗、计数和称重,截止日期为6月9日。

1.3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和DPS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对薯苗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在4个调查时期,T3处理的苗数均最多,分别为24、92、72、74个,总苗数为262个,总苗数最少的为T1仅57个;D3和D4各处理苗数相近。苗高方面,4个调查时期3个处理的苗高变幅为31.0~37.6cm,D2调查期时3个处理苗高均最高;每个调查时期3个不同生育期处理间平均苗粗大多差异显著,3个扦插时期的薯苗叶片平均都为8片。

3结论与讨论

甘薯生育期的长短与薯块产量、大小存在密切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T1、T2和T3处理的单苗均重相近,分别为11.28、10.48、11.61g/株;T3处理总苗重最大,为2898.84g;总苗数以T3处理最多,为262个,最少的为T1处理57个;苗高变幅为31.0~37.6cm;苗粗差异显著。此外,从4个调查时期来看,苗数、苗高、苗粗、叶片数和重量曾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2期最大,这主要是块根营养分解需要一定的过程,在D2期分解达到最大,相应的薯苗数多,重量大,随着养分的消耗及供应不上,相应的形态指标开始下降。T1和T2处理的大薯率较T3高,但T1的感病率最高,耐储性最差。这与其生育期长、淀粉转化为糖的比例高等存在密切关系[6]。

大量研究表明,甘薯萌芽性不仅与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块根营养成分有关系[3,7]。Hall(1991)[7]研究利用乙烯利浸种和切块育苗的方法来提高甘薯秧苗的产量。王庆美等(1998)[3]研究表明,对块根萌芽性影响最大的是淀粉。本研究显示,T3处理甘薯较T1、T2生育期短,营养成分积累少,但萌芽性最好。甘薯块根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酶,其中以β-淀粉酶为主[8]。淀粉酶的表达、调控与活性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甘薯发芽的快慢和强弱,淀粉酶可以有效地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为萌芽提供能量[9]。唐君等(2010)[4]研究认为,α-淀粉酶相对含量对薯块萌芽起主要作用,萌芽快慢与β-淀粉酶等相对含量呈负相关。此外,块根中碳水化合物的转运是在激素系统的控制下从顶部向下转运,ABA主要与块根中淀粉的积累有关,CTK与萌芽性密切关联[10]。本试验最终结果显示,T3处理萌芽性最好,这是否与其淀粉酶活性强、激素含量高及其激素从中的调控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井水华,杨淑娟,范建芝,等.鲁南丘陵地区甘薯地膜覆盖效果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8):61-62.

[2]刘桂玲,郑建利,田昌庚,等.盐碱地甘薯块根粉糊化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2):62-65.

[3]王庆美,张立明,王建军,等.块根主要营养成分对甘薯品种萌芽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1998,1:9-11.

[4]唐君,周志林,赵冬兰,等.甘薯贮藏过程淀粉酶活性变化及对薯块芽萌发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0,25(6):699-702.

[5]王亮,闫根柱,赵迎丽,等.甘薯贮藏期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J].中国果菜,2009,8:22.

[6]李纲.甘薯贮藏与加工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HallMR.利用短期催芽、乙烯利浸种和切块育苗提高甘薯秧苗产量[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1,1:40-41.

[8]张原箕,张华,赵力,等.甘薯块茎中β-淀粉酶同工酶特性及其在萌芽过程中的组织分布[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10:53-56.

[9]SarikayA,HigasaH,AdachiM,parisonofdegradationabilitiesofα-andβ-amylaseonrawstarchgranules[J].ProcessBiochem.,2000,35:711-715.

[10]王振振.地膜覆盖影响甘薯块根形成和膨大的生理基础[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上一篇:4F4产量及纤维品质主成分分析'> 海岛棉染色体... 下一篇:不同石榴品种果实类黄酮物质组分和含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