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开拓 甘为人梯 领跑学科进步

时间:2022-09-30 06:28:34

跟杨教授的采访是安排在晚上,因为白天他很难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访问,晚上的时间也弥足珍贵。我们在夜幕下畅谈,随后,一颗为了学术发展、为了百姓健康而勇于承担,鞠躬尽瘁的赤诚之心,就一步一步在笔者前面展现开来。

“学生头” 凡事力求最优秀

杨教授从小就是“学生头”,不仅学习成绩优异,集体活动、班级事务都很积极。但是求学遭遇,1975年响应国家政策上山下乡,成为一名知青;1977年招工返城后在印刷厂做工人。做事积极,一心上进,凡事都要求做好的他,在乡下表现积极,是知青领头人,在工厂也是厂共青团书记。杨教授说,这一段经历让他成熟很多,历练成了他严谨、努力和勇于担当的性格。

1978年他复习高考,选择了福建医科大学。因为成绩优异、表现优秀,毕业后便留校了。在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院工作5年后,杨教授开始攻读福建医科大学的内分泌硕士学位。再次考上上海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夏天在导师杨永年教授的推荐下,作为福建省优秀人才,由福建省委组织部公派赴美国留学,在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而杨教授的医院管理之路也是在这个时候戏剧性的走上去的。

2000年福建医科大学组织部门到附属第一医院开展民主推荐院领导工作,结果是当时远在美国留学的他高票入选。他就这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上了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副院长,而在此之前他只是一直兼任科秘书的工作。

为学术 不辞辛劳做工作

2001年春杨教授回国,也在这一年,他创建了福建医科大学代谢研究室,并担任主任;2003年担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2005年创建福建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担任主任委员,并于2009年连任;2007年任中国医师学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常委,2010年换届连任;2009年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全国常委……也许什么职务多少职务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创建一个机构,并让其积极活跃,达到交流提高的目的,就一定要付出相当的努力了。

之所以创建福建省的糖尿病学分会,杨教授想为学科的进步做些事情,提升学科水平,为福建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多做学术的交流。这个初衷也让杨教授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福建的糖尿病分会时常举办学术交流的会议和研讨会议,杨教授希望把福建做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让学会与全国、世界接轨,掌握最新动态,新消息,吸取新知识。目前杨教授领导学会正在筹办“海峡糖尿病防治论坛”,希望与台湾同行交流相关经验。

虽然福建糖尿病学会立足于福建省,但是杨教授认为只有各地的防治工作做好了,全国才能做好;世界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也必须是依赖于各个地区糖尿病防治水平的提升。福建省糖尿病学分会是杨教授的心血之一,创建时也是困难重重,但如今学会的工作初具规模,杨教授感到欣慰。

谈教育 心中柔弱的“痛”

每一个糖尿病专业的工作者都很重视教育,因为糖尿病的发病率触目惊心。杨教授同样也是糖尿病教育的推行者,他说,因为前期患者的不重视,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或投入不够,基层医生对糖尿病的认识、治疗不规范等问题,糖尿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这些问题也使得糖尿病教育困难重重,加上做教育的都为医务人员兼职,教育所需的资金并无固定来源,教育也就成了很多专家的心痛。

做教育的糖尿病专家都有专职的临床业务工作,一旦与教育工作相冲突,就必然影响到教育工作的进行;所需的经费也是需要特别筹划的。即便如此,杨教授的教育工作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他利用各种媒体传播糖尿病知识,积极筹办各类活动,建立糖友俱乐部和学习班,经常开办知识讲座,开展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和义诊活动,举行知识竞赛等等。还开办了针对糖尿病医务人员的培训班,为规范、严谨的培养人才和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尽心尽力。

对于教育这一重大责任身为专业人士的杨教授觉得自己责无旁贷,但在执行上要讲究策略,更应有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他说,专业人士在教育上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仅仅是发出声音还是远远不够的。糖尿病教育的影响尚不够深远,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专业人士应该在传播上考虑更多,要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影响更多的人、带动更多的人,让教育的影响范围可以呈梯次扩展。让所有的人都能了解重视糖尿病才能更好的防止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有理念 业务教学也兼顾

杨教授现在每天要处理医院内分管的大小事务,每个星期要出两到三次门诊,查两次病房,并带着临床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还要给本科的学生上大课,还得兼顾糖尿病学会的工作。杨教授笑着说:“你看我是不是有点憔悴啊!”我说:“那您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那么辛苦,这么拼命,图什么呢?”

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想放就放得下的。医院的工作,学会的工作不能放;教学的工作与杨教授想要培养人才的心愿相符,亦放不下,他现在还是福建医科大学内科联合教研室负责人,整个省教学医院的内科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都需要他的统筹;而对于业务,按说杨教授倒是可以放下了,但是他却说:“作为一个大夫,我有自己的一个理念,如果舍弃了临床的时间,那就不能再算是一个医生了。”作为一个糖尿病的专业人士,首先要是一个大夫,舍此则“教授”、“专家”何从谈起?只有与病人接触,贴近病人,才能亲身感悟病人的情况,才能了解糖尿病具体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的将糖尿病的防治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临床实践。并且杨教授说,坐门诊也是他个人的一个喜好,因为能够直接的帮助到病人,这让他很有成就感。而且,杨教授对待病人特别耐心细致和蔼,深得病人的信任和好评。

只是,每天回到家都比较疲倦,家人看到都会心疼,有时也劝他放下一些东西,可是他们也只是心疼时的一句牢骚而已,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杨教授累并快乐着!

专家简介

杨立勇,复旦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博士后,福建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糖尿病学会会员。福建医科大学代谢病研究室主任,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和附属第一医院院长,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院长。

上一篇:活得长寿,并且享受 下一篇:糖友,你经历过春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