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距离 走进心灵

时间:2022-09-30 05:50:34

行前有准备找好契合点

著名主持人倪萍说过:“无论谁作嘉宾,只要在我的节目中出现,我都会提前到他们的住处进行采访,了解一些资料,体验对方那一份感情”。在她的节目中出现的人物访谈,虽然时间很短,但都抓住了人物的闪光点,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些都缘于充分的前期准备。之所以要在采访前对采访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主要是找到一个契合点,使对方愿意接受采访,使话题容易打开。否则话不投机,容易吃闭门羹。

在这方面笔者的体会比较深刻。旅顺市龙头街道有一个不识字的妇女蒋双云,常年照顾卧病在床、性格古怪的婆婆,在当地传为佳话。笔者去她家想请她丈夫谈谈自己的妻子,谁知被他一句“就那点事儿,没什么好说的”给挡了回来。笔者找到村干部并走访了她的邻居,了解到蒋双云夫妇是各自经历了丧偶的痛苦后重新组建的家庭。婆婆不喜欢蒋双云带来的孩子,所以处处刁难蒋双云,但她并不计较,依旧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婆婆临终前拉着她手感叹自己有这样好的儿媳妇,受感动的丈夫从此对她带过来的孩子视为己出。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记者带着敬佩和感动,再次登门采访。这次,笔者从重新组建家庭的困难开始和他们唠起了家常,丈夫一改以前的生硬,和妻子一起把心里的话倒了出来。这期节目播出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听众反映是流着泪听完了他们的故事。由此看来,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是多么重要。只有充分了解了采访对象,才能和他们的情感融为一体,才能换来情真意切的语言和故事。

真心交朋友换来心里话

就人物采访而言,采访对象和采访者大多是陌生的,而采访对象又是千人千面、万人万心,他们的人生经历、内心世界是不容易被挖掘出来的。如果采访者单凭事先掌握的一些情况就开始提问,很难让人敞开心扉。怎样才能与被采访者拉近距离呢?最好的办法是和他们交朋友、唠家常,沟通感情。以工作、生活、家庭、孩子等多种话题来调动采访对象的兴致,这时他会忘记面对的是主持人、是陌生人,会把你当成朋友,一吐为快。

2010年初,笔者采访自谋职业的失业女工杨丽芳,了解到多年前她和丈夫双双失业,家里面临很大困难。笔者首先对她谈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对她当时处境的同情,并问她刚下岗的时候,两人都呆在家里,没有生活来源,是不是经常吵架?一句话使她打开了话匣子,把失业时的痛苦、重新就业的艰难、成功后的喜悦、回头看的感受滔滔不绝地讲了出来。一个自强不息、自谋职业的女性就这样鲜活地展现在听众面前。她事后对笔者说:“这些话都跟你说了,心里真舒服”。这正是因为笔者把自己放在了倾听者、普通人的位置上,才收到了这么好的效果。

要有同情心善于安慰人

人有悲欢离合,做节目有时可能遇到采访对象有伤心事、难过事,特别是他们在说到人生中沉重的一刻,一旦投入回忆之中,往往是悲痛不已,无法自拔。这时就需要主持人有同情心,会安慰人,帮助采访对象控制情绪。河南女孩禹红娟为了让犯罪服刑的男友不放弃生活的希望,认真改造,重新做人,顶着各种压力,只身来到看守所所在地,在高墙外打工谋生,过了七年孤苦而艰难的生活。当她讲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虽然笔者也深受感染,但职业习惯使笔者意识到此时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稳定采访对象的情绪,便及时转换了话题。通过这期节目,笔者认识到把握好采访对象情绪的重要性,虽然悲伤的情节会激发人们的同情心,但成功的采访应该是“笑中带泪,泪中含笑”、寓意深长的,而这需要靠主持人把握。

展现其特长让节目添彩

在人物访谈中,采访对象独特的经历和个性固然是交流的核心,但如果每期节目都是一种套路,节目就会显得雷同、死板而没有生气。要想让人物采访出彩,必须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另辟蹊径。生活中每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不同,才能和特长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在节目当中穿插受访者的特长表演,既能活跃气氛,又能丰富节目内容。例如,笔者在采访二十多年前辞掉城里的工作回到农村带领农民致富的刘道经时,得知他打油诗写得非常好,就请他即兴赋诗一首。老队长诙谐的语言、高亢的语调、激昂的情绪,使人不由得为这位七十岁的老人鼓掌喝彩。同时,在轻松的气氛中把一个扎根农村、心系农民、勤劳能干、老当益壮、幽默风趣的老队长形象展现给了听众。因此,人物专访如果能挖掘表现人物的生活侧面,就能出新意、打动人,人物形象就会更生动。

(作者单位:旅顺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以有效沟通实现有效传播 下一篇:HFC网络中上行信道噪声干扰的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