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央视新闻频道节目构架模式的变迁

时间:2022-10-11 06:21:04

解析央视新闻频道节目构架模式的变迁

央视新闻频道作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主流频道,从2003年开播到2010年全面改版经历了大小六次改版,尤其是2009年的“大变脸”,成为中国电视领域改革的一个里程碑。在这六次改版中,尽管撤消和新增了很多栏目,但从宏观视野看,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编排总是在条块式构架和线性构架之间寻找最佳的契合点。由于各大电视台专业化的新闻频道完全形成还不到十年时间,节目构架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构架做一些梳理,有利于各大新闻频道的良性发展和成熟。

起步阶段:条块式构架树立节目品牌

2003年5月,随着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一些地方台的新闻频道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始萌芽,但基本都以栏目为播出单元的条块式构架,总体的思路是强化专题节目在新闻频道中发挥的作用。由于电视线性传播的特点,以固定时段、固定栏目播出新闻专题和附带性消息就成了频道的整体定位,一天24小时被一个个栏目分割成若干条块。每一个栏目都有自己的专业定位、受众区分,新闻的触角非常广泛,从而培养起每个栏目的忠诚观众,几乎每类观众都能集纳到相应的栏目中,这在频道成立初期是非常有效的营销策略。这种条块架构有利于节目内容与收视市场的目标观众之间形成点对点的精确投放,便于造成一个收视的高峰区间,造就了一个个名牌栏目。

央视新闻频道成立初期,一天播出24档滚动新闻,节目时长一般是10分钟或30分钟,这种密集短小的滚动新闻构成了全新闻频道坚实而轻巧的骨架。就信息量来说,初期的整点新闻基本是滚而不动,新闻的信息量小,更新速度也慢,在其他的时间里基本上是新闻专题节目的首播和重播。从这些专题栏目的构成看,它顺应了受众分众化、碎片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报道》《体育周刊》《文化周刊》《财经周刊》《亚洲报道》《地方社会新闻》等分类新闻栏目以比较明确的地域性划分、领域性分割和专业类区分等为组合原则,围绕相关的核心内容,以纵向延伸的形式组合新闻节目。这类节目在有效扩大新闻视线的同时,重点汇集专业性相关信息,表现出对新闻事件反应的选择性特色。从传播效果看,这种精确性新闻专题能够使每个时段都有相应的观众“入流”,从而在频道内部扩大收视基数,并且满足不同兴趣观众的收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目标化的信息服务。

但是,条块化的节目架构在以明确的内容提供让自己的主流观众定时释放收视预期、制造收视高峰的同时,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因为明确的内容限制过滤了数量庞大的边缘观众,节目的分众化、窄众化也必然导致收视效果的边际效益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如《体育周刊》和《文化周刊》就很难形成观众的交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社会信息的交换和互动也呈现出海量的趋势,而专题节目固定的播出时间和专业性的内容根本不能满足观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特别是当频道以24小时作为时间线切割后,频道对于一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就很难做到迅速介入,这对于专业的新闻频道来说是不可原谅的。

探索阶段:条块构架与线形构架有机整合突显媒体的思考

随着一批节目的撤销,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开始走入第二个阶段,即条块架构和线性架构的并行期。如在白天时段突出整点新闻的动态性,每段新闻的时长在15―30分钟,与第一阶段节目众多、细分过度相比,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和综合性明显增强。同时在晚间还形成了深度话语的带状编排板块模式,通过栏目的删减和整合,让新闻频道在这个时期具有了深度话语的特质。总体来看,这个阶段新闻频道的线性架构主要体现在整点新闻时间的延长和把几个类似的新闻专题节目纵向编排在一起,力求把黄金时段形成的稳定的观众基数一直延续到非黄金时段,防止观众“溢流”,并把观众逐步引入“新闻意见”的深度场域中,试图培养起忠诚观众。

央视新闻频道在晚间采用了深度节目的带状编排策略。如20点播出的节目为《国际时讯》,在它前后的节目分别为《焦点访谈》和《新闻会客厅》,利用《焦点访谈》高收视率“顺流”一部分观众到《国际时讯》,同时也能让期盼《新闻会客厅》的目标观众在提前介入频道的阅读中恰好看到该节目。这样通过两档强势节目的拉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国际时讯》的收视扶持。

从节目自身形态和内容来看,央视新闻频道又具有条块架构的影子。因为每档节目都不是简单的动态播报,而是通过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延展开来,就信息的价值密度来说,显然是增强了。比如,《新闻会客厅》关注的是当日或近期国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人,强调开掘新闻事件中当事人和关联人的亲历、亲为,突出新闻中人性和新闻性的结合。《新闻1+1》则非常注重对话题的评论力度,探析解决问题的路径。《东方时空》更侧重对新闻事实的全景式展现,把思考和解读的空间留给观众。这样的方式可以看作是竞合型博弈,能整体上扩大目标观众群。

但这种编排方式也存在一定局限。如晚间的专题节目会在白天上、下午重播两次,这样导致动态的信息无法及时播出,新闻的时效性大为降低。由于一些节目的制作周期较长,晚间的节目更加缺少即时性。但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突显出媒体的思考和深度。

成熟阶段:线性构架突显新闻的本体价值

2009年,经过六年的改进,央视新闻频道已转变开播之初那种按照栏目、部门或中心的架构运作模式,变为以24小时实时发稿更新的动态新闻为骨架、以直播和现场报道为常态节目样式、资源高度整合的新闻资讯平台。从节目编排的架构来看,实际上是完成了条块构架到线形构架的过渡。线性构架就是让每一个时段的新闻观众面最大化,在一个时段里完全采用动态新闻的编辑模式,什么内容都播,不再区分国内国际、文化体育、时政民生,每个时段观众都可以接受到自己感兴趣的资讯。这样,在内容的设置上就取消了条块的限制,让每个时段都能吸附潜在观众,从而缩小与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收视差距。

在网络时代,当新闻的时效性越来越成为一个易碎品时,这样的线性构架可以随时进行直播连线,插入动态消息,而不会对正常的节目产生影响。央视新闻频道白天时段的节目完全采用了线性编排,上、下午各3个小时的大时段直播节目《新闻直播间》提出的口号是“直播全球新闻”。不仅新闻内容没有区分,就连节目的样态也兼容并包,打破了过去整点播新闻的编排方式,比如日本大地震、利比亚战争、本・拉登之死、“7・23”火车追尾事故等突发事件,《新闻直播间》都打破常规编排,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播连线。在内容上也突破了以前栏目各自为政、信息量少、重复率高的局面,让新闻真正滚动起来。

然而,线性构架的编排方式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陷,因为24小时的节目样态都是被滚动新闻所占据,在不同时段失去了观众对某类节目的收视期待。同时按照议程设置的理论,观众不仅需要获取信息,还需要媒体为他解答“能指”背后的“所指”。电视新闻节目在时效性上不能与网络媒体抗衡时,如何找到第二落点,对信息进行二次解读和二次组织就成为频道获得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央视新闻频道采用的方式是在线性构架的内部做文章,在全天节目保持直播(主持人播报)的前提下,改变过去“新闻节目=新闻消息类节目”的做法,将同一事件采用“ N条消息+评论+背景(延展信息)”等类型进行集约化配置,构建“消息+言论(短评、中评、深评)”的栏目系统。在大编辑部意识下从统一的新闻中心提取信息,然后各个栏目用各自的方式去呈现,做到对新闻资源的统一、全面、透彻的挖掘,合力铸造报道的规模化效应。因此,虽然每个节目都是以动态消息的形式呈现,但节目的侧重点还是有所区别。如《新闻直播间》侧重于事态的最新进展,《东方时空》侧重于事件的因果联系和背景分析,《新闻1+1》更突显言论对信息的引导,《24小时》侧重于对动态消息的总揽和回顾。尽管《新闻1+1》《环球视线》这类节目属于专题,但它们实际上还是围绕当天的最新动态消息展开评论,同时也会连线前方记者获得最新信息,从本质上来说也符合频道的线性构架模式。虽然每档节目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它让观众对同一个信息具有不同维度的收视期待。如2011年7月24日凌晨的《新闻直播间》就一直关注“7・23”动车追尾事故,从凌晨1点到4点进行了4次连线,并且播出了相关的背景新闻十多条;在5点推出了一个小时的直播节目,新闻内容持续滚动更新;在白天的大时段直播中,根据事态最新进展,充分利用口播、视频连线等报道手段进行追踪报道,做到了滚动新闻的既“滚”且“动”,有效提高了信息量。晚间的《焦点访谈》《新闻1+l》《东方时空》《24小时》等节目对该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追问和质疑。总体来说,大编辑部意识下的新闻频道,完成了对新闻事件动态递进式的报道,对事件的分析不仅深入,而且有专家和评论员的深度解读,与动态消息相映成趣,具有联动效应,观众对事件的认知也更加全面深刻。

(作者单位:九江电视台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

栏目责编:邵满春

上一篇:准确定位 专业操作 下一篇:如何看待电视媒体的价值迷局及其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