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社区劳务工工作实施情况汇报

时间:2022-09-30 05:39:24

独家原创:社区劳务工工作实施情况汇报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的意见,参照《*****》,**街道办为进一步做好加强和改善劳务工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和谐、繁荣**(地名你区或县)建设,根据***政府《关于加强和改善劳务工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若干意见》,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施方案,**社区工作实施情况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合理引导,重点突破、配套推进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涉及**社区劳务工的切身利益问题,全方位保障劳务工合法权益,努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充分调动**社区广大劳务工参与我*(区或县)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平安**(地名)、和谐**(地名)、繁荣**(地名)建设再上新水平。

2.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通过不断创新劳务工工作思路,认真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切实保障劳务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劳务工的劳动、文化、教育和政治权利,为劳务工提供各类社会公共服务,使劳务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家园意识和城市归属感明显增强,让劳务工共享**(地名)改革发展成果。

二、保护劳务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维护社区劳务工的人身自由和安全

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人身自由等权利。切实保护劳务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社区对侵害劳务工人身自由、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从严打击。社区大力开展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减少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解决各种社区治安热点问题,改善社区治安环境,不断增强劳务工的安全感。按照平安社区创建标准,落实社区内部的安全防范措施,设置社区治安保卫机构。

(二)创造安全社区的生产环境

完善社区安全生产管理网格。根据社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数量、性质和分布情况,划定巡查网格,实行安全巡查分片包干,及时公布社区范围内安全管理动态。明确社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行重大事故隐患和严重职业危害监控,督促用人单位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健全制度,不断改善社区安全生产条件。

三、保障社区劳务工的劳动权利

(一)推动社区就业管理服务的规范化

创新社区就业管理模式,整合社区社会资源,大力推进社区劳务工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形成覆盖社区劳务工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和学习。加强对社区职介机构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虚假招聘信息、不签订中介协议、乱收费等行为,重点清理打击“黑职介”。

(二).全面落实社区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严格执行**市最低工资标准。及时公布有关工资信息,督促用人单位落实最低工资与加班工资标准。推行工资支付信息化监控系统。推广银行工资做法,实现对劳务工工资发放的预警监控。鼓励社区群众对用人单位的群体性欠薪行为进行举报,并给予适当奖励。

(三)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发生

把社区劳务工体质状况列入全社区人民体质监测范围,定期公布体质情况。建立和完善社区职业病防治网络。根据社区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适当调整高温了作业劳动和休息时间,减少高温时段作业。严格执行高温和各种有害、危险环境下劳动保护各项规定。社区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整治。

(四)扩大社区保险覆盖面

加强社会保险政策和法规宣传,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社会舆论等手段,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作用,全面提升用人单位和劳务工对社会保险政策和法规的认知度。提高医疗保险参保率,为社区劳务工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险服务。稳步推行社区养老保险政策,提高社区劳务工养老保险参保率。改善社区劳务工退转保流程,提高效率,方便劳务工。

(五)依法保护社区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

建立健全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保护女职工合法权益中的作用。严格执行有关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把同工同酬、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以及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保护等涉及女职工特殊利益保护的内容,纳入集体合同。落实未成年工使用登记备案制度。按国家规定落实未成年工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方面的特殊保护。对介绍和使用童工行为依法严厉打击。

(六)增强劳动监察效能

健全社区劳动监察网络,实行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加强劳动执法力度,开展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依法处罚违法社区用工单位。依法淘汰严重违法用工的不良企业。严格执法,依法处理存在劳资纠纷多发、环境破坏严重、违法经营以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等问题的企业。

(七)及时妥善处理社区劳动争议。

完善社区联调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调防并重、专兼结合”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劳动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推行便民措施,缩短仲裁时间,实行快审快结,提高仲裁效率。设立审理涉劳务工案件合议庭。在审理过程中强化对劳务工的举证、应诉指导和释法答疑工作,为社区劳务工提供优质司法服务。

(八)强化社区企业社会责任

督促企业依法保障劳务工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劳务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立和谐劳资关系;加强对社区企业诚信体系和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关爱劳务工的文化基础;鼓励社区企业参与帮扶困难劳务工等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

四、保障社区劳务工的文化权利

(一)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为社区劳务工开展文体活动创造条件。成立专门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设立文化信息服务点,鼓励民间文化社团为劳务工服务。扶持打工文学发展。整合社区内打工文学资源,改善打工作家创作交流条件,鼓励打工作家创作更多更好反映劳务工生活的作品。引导社区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有特色的文体活动,举办全区劳务工运动会。

(二)完善文化体育设施

加快社区基层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完善社区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推进社区“职工之家”建设,丰富劳务工业余文化生活。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职工之家”以及相应的文化活动室、体育活动场所,组织劳务工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五、保障劳务工的受教育权利

(一).提高生产生活适应能力

举办交通安全、安全生产、职业卫生、食品药品卫生、消防、应急自救和城市就业等方面知识培训,帮助社区劳务工掌握必备的生产生活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让劳务工知法、守法,提高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能力。

(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引导劳务工勤奋工作,顽强拼搏,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开拓创新,争做行家里手;胸怀理想,立志成才,在为社区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根据社区产业、社区企业发展需要,组织社区劳务工参加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优质职教院校来社区办学,支持校企联合培训,继续建设女工流动学校。适时成立社区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建立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劳务工,在劳动技能鉴定时给予补贴。加强创业指导,鼓励有创业意愿的社区劳务工参加创业技能培训。

(四)建立社区企业培训制度

根据社区企业发展趋势,建立社区企业分类培训体系。加强对企业培训工作的监督考核。对员工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企业,社区给予表彰和奖励。督促、检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费的落实。

六、保障社区劳务工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权利

(一).改善社区餐饮条件

加快社区工业区食堂规划建设。采取社区企业自办、企业合办、工业区牵头主办、工业区联合兴办等方式,推进社区区工业区食堂建设。明确社区工业区管理部门、企业和食堂负责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对社区工厂、社区工业区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

(二).改善社区居住条件。

鼓励有条件的社区企业建设集体宿舍,为劳务工创造安全卫生的居住环境。探索社区劳务工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逐步增加劳务工房源。

(三)改善社区就医条件。

增加社区医疗网点。切实降低社区劳务工医疗负担,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营造良好就医环境。加强社区卫生行风和医德医风建设,杜绝乱收费现象,严厉打击“医托”和非法行医。重视社区劳务工的心理健康。

(四)改善社区生活配套条件

改善社区交通状况,加快社区工业区公交场站建设,增开社区工业区公交线路,方便劳务工出行。在社区工业区增设邮政、电信、银行和铁路、公路、航空订票网点,为社区劳务工提供优质便捷的生活服务。

(五)努力解决社区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加快改造学校,努力为符合就读条件的劳务工子女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办学位。扶持民办学校发展,督促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创建等级学校,努力使符合就读条件的劳务工子女能平等接受优质教育。

(六)提供社区计生服务

建设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将社区劳务工育龄妇女纳入我社区生殖健康服务体系。开展优孕、优生、优育等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社区劳务工掌握生殖健康科普知识。

(七)提供社区法律援助。

建立社区劳务工法律援助网络。社区设立劳务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工会维权服务中心,加强社区维权服务点(家庭暴力投诉点)建设。继续推进“关爱劳务工,法律援助进医院”工作。降低劳务工申请法律援助门槛,对劳务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法律援助案件不再审查经济困难条件,直接给予法律援助。鼓励律师和公职法律从业人员依法接受劳务工委托,开展诉讼和调解业务。依法打击非法律师从业者。

(八).提供紧急救助。制订劳务工救助办法,对患重大疾病或符合其他慈善救助条件的贫困劳务工,由慈善机构提供紧急救助;对有临时生活困难或遭遇紧急状况的劳务工,实行紧急生活救助;对已穷尽法律手段仍不能实现实体权益又确需救助的劳务工,及时启用司法救助金予以救助。

七、保障劳务工的政治权利

(一).充分发挥劳务工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依法保障劳务工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符合选民条件的劳务工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劳务工。督促企业保障劳务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探索建立区域、行业、企业职代会制度,在非公有制企业推行企务公开制度,让劳务工参与本单位的决策、管理和监督。评优评先时,劳务工必须占有一定比例;技术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时,将社区劳务工同等对待。积极吸收优秀劳务工加入党组织,继续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组织劳务工参加工会与团组织。以“两新”组织为重点,推进劳务工集中的企业组建工会和团组织,并逐步实现全覆盖。

八、建立为劳务工服务的长效机制

(一)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成立社区劳务工信息中心,从事社区劳务工利益诉求方面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整合社区劳动、社保、统计、公安、计生、出租屋管理等部门信息资源,广泛收集社区劳务工维权信息。设立全区统一的劳务工投诉电话和电子邮箱,进一步拓宽投诉渠道。发挥社区工会等组织的职能作用,加强与民间维权组织的联系、沟通与协作。

(二)社区建立投入机制

社区通过财政资金的补贴补助,动员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劳务工工作。加大与社区劳务工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各社区部门根据劳务工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编制与劳务工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预算,政府在年度投资计划中优先安排。

(三)落实社区劳务工工作责任制。

严格考核,将社区劳务工工作成效列入社区领导班子业绩考核范围,由社区劳务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考核。适时评估,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社区各部门的劳务工工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社区劳务工工作相关政策。

(四).努力营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社区氛围

大力宣传社区优秀劳务工。及时总结推广关心善待劳务工的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劳务工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不断提高对社区劳务工的管理服务水平。创造尊重和关爱劳务工的社区环境。尊重劳务工的人格与劳动,为社区劳务工提供公平发展机会,形成保障社区劳务工合法权益,真诚关爱社区劳务工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社区组织领导

成立社区劳务工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负责人任组长,负责统筹全社区劳务工工作。社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办事中心,研究制定社区劳务工工作有关具体政策,综合协调社区劳务工管理服务工作。

上一篇:我国现代戏剧教育论文 下一篇:WTO透明度原则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