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对股票市场定价影响研究

时间:2022-09-30 05:24:01

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对股票市场定价影响研究

【摘要】 文章对2002-2007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发生频率统计发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发生频率在上市公司总体截面水平和个体时间序列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个别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在企业连续会计期间内多次发生。通过价值相关性检验发现,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的估值系数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多次发生进行盈余管理来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内在价值的正确判断,导致股票的价格不能有效反映其内在价值。

【关键词】 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

引言

近年来,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上市公司连续会计期间内频频发生。这种情况是否会对投资者判断非经常性损益的价值相关性产生影响,已有的研究文献并没有提供有效的经验证据。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近几年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发生频率进行统计,并检验其中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价值相关性,旨在考察上市公司频繁使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对股票市场定价的影响。

一、研究回顾

自1999年中国证监会制定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政策以来,国内学者主要从定性分析和实证考察两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手段、动机、程度、存在条件、危害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李铁群(2003)、朱玉芳(2006)、周晓苏和李向群(2007)等定性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方式,并以实际案例分析了上市公司的行为动机。蒋义宏和王丽琨(2003)、魏涛等(2007)等通过对上市公司不同年度的非经常性损益信息进行实证考察,均发现上市公司有倚重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与此同时,也有较少的学者关注非经常性损益信息含量及市场定价研究,其中李常青、张兆伟(2003)实证研究发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指标能够提供每股收益指标之外的增量信息;邓秋云(2005)在对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的相关性分析后认为2000年前投资者只关心短期利润而不区分利润的构成,而2000~2002年投资者逐步趋于理性。

回顾以上研究发现,以往的学者或单独考察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或单独考察非经常性损益与市场定价,缺乏考察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对市场定价的影响。徐伟等(2006)分别考察了这两方面的问题,但仅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及市场能对非经常性损益区分定价,未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本文考察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发生频率,以区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研究上市公司频繁使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对市场定价行为的影响,为投资者判断股票内在价值提供依据。

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发生频率统计分析

2007年沪市A股所有上市公司披露年报信息的有851家,本文以此为分析对象,参照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规定(2007年修订)和2007年年报实际披露的项目的分类,统计各上市公司发生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项目,对所有上市公司发生的具体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分类汇总,进而考察不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面。统计结果如表1。“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各种形式政府补助”、“对非金融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和“企业合并产生损益”等项目出现的频率较高,公司影响面较大,其中“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和“各种形式政府补助”超过半数以上的公司都有发生。“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发生最为频繁,高达88.72%的发生比例,基本所有上市公司均有发生,因此该项目应重点关注,进而针对最近6个连续会计期间即2002~2007年度“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统计各年度发生该项目的公司数,以计算其占当年所有上市公司的比例,来确定各年度该项目的影响面。统计结果如表2。结果显示发生“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公司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例均呈上升趋势,且2002~2003年增幅较大。其次,按六年总计发生“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次数分类,统计不同发生次数下的上市公司数,以计算各发生次数的比重,考察“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发生频率的分布。统计结果如表3。结果显示发生3次及3次以上“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的公司数为589家,达半数以上,其中6年发生3次、4次和5次的公司居多。分析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统计口径大于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统计口径有关。上市公司便于使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包括的各项内容如股权转让等形成的损益调节利润,造成该项非经常性损益频繁发生。

下文以“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不同发生频率区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检验多次发生“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的价值相关性,进一步实证考察上市公司频繁使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对股票市场定价行为的影响。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设计与样本选择

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研究文献采用的模型主要有价格模型和回报模型两类。价格模型相对回报模型而言对估值系数(Kothari and Zimmerman, 1995)的估计是无偏估计。本文通过检验估值系数以考察市场定价,因此选用价格模型。构造如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检验:

price=β0+δ0Dmore+β1bvps+β2coreps+β3assetd

+β4otherineps+δ1Dmore・bvps+δ2Dmore・coreps+δ3Dmore

・assetd+δ4Dmore・otherineps+ε

其中,price为样本公司股票价格,选取报告年度下一年度4月末的收盘价;bvps为样本公司对应报告年度期末每股净资产;coreps核心收益,为样本公司对应报告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assetd为样本公司对应报告年度每股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otherineps为样本公司对应报告年度扣除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后的每股非经常性损益。Dmore:虚拟变量,当样本公司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时取1,否则取0。

按以下步骤选取回归分析的样本: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剔除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性质的公司;剔除每股净资产未披露或披露为负的公司;剔除每股收益披露不全或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披露不全,或以上两者均披露但两者相等的公司;剔除未详细披露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或披露为零的公司;剔除流通股股本披露不全的公司;剔除股价与账面价值的比例或股价与收益的比例处于1和99百分位点以外的公司,最终取得样本公司总数为654个。

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定义为在2007年发生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情况下前五年中至少也发生两次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反之则视为较少发生非经常性损益(该定义方法参考Black,Carnesvernon and Richardson,2000,但受数据采集限制不采用其使用的滚动时间段定义而采用固定时间段定义)。研究数据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信息是自上市公司2002~2007年年度财务报告手工采集整理,其他相关数据来源于巨灵数据库,使用Excel和EVIEWS5计量经济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

(二)检验结果及分析

样本描述性统计如表4。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均值和中位数差距较大,说明仅有少数样本公司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发生额具有重要性,多数样本公司的发生额较小。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的公司核心收益均值高于较少发生的公司核心收益均值,但中位数情况却相反。与净资产账面价值相比核心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布不均,说明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的发生频率与核心收益的大小有联系,可能与上市公司利用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调节利润有关。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多次发生对盈余信息环境产生了噪声。

OLS回归估计结果如表5。正常发生情况下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估值系数β3为6.47,扣除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后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估值系数β4为8.74,经济意义较为显著且两者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较少发生的非经常性损益与股票价格具有相关性,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时,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的估值系数β3+δ3为15.54,检验结果也具有统计显著性。而企业价值由净资产和当期的剩余收益决定,盈余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与其持续性正相关。非经常性损益不具有持续性,投资者无法通过当期的非经常性损益预测公司的未来收益;在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中控制净资产账面价值和核心收益后,非经常性损益与企业价值不相关,其发生频率也不应影响投资者对公司股票价值的判断。以上估计结果说明无论非经常性损益发生频率如何,投资者均不能完全认识非经常性损益的经济实质。从虚拟变量与非流动性资产处置的交互项的估计结果看,多次发生时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估值系数明显增加,且多次发生与较少发生的差异统计显著。分析其原因,我国投资者尚不能完全正确认识非经常性损益实质,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仍然存在空间,导致非经常性损益多次发生。这种情况增加了会计信息环境噪声,降低了盈余信息质量,使投资者不能合理预测公司的未来收益,高估了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价值相关性。

四、研究结论

本文考察了2002~2007年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发生频率,进而检验其中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价值相关性,从而揭示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股票市场定价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增加了盈余信息环境噪声,影响投资者判断多次发生非经常性损益的价值相关性,导致投资者错误定价。我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施是为了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对非经常性损益实质的认识。因此,投资者在评估企业价值时应注意盈余结构,了解各类盈余的经济实质,从而减轻会计信息环境噪声对正确判断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伟,齐伟山,欧阳令南.非经常性损益、盈余操纵与股票市场定价[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12):490-495.

[2] 李常青,张兆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会计盈余指标的有用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4-121.

[3] 邓秋云.非经常性损益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3):58-60.

[4] 魏涛,陆正飞,单宏伟.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1):113-120.

[5] 杨模荣.新会计准则下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视角[D].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6] Black E, Carnes T, Richardson V.The value relevance of multiple occurrences of nonrecurring item[J].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0(15):391-411.

[7] Ohlson J.On Transitory Earnings[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1999(4):145-162.

[8] Elliott J, Hanna J.Repeated Accounting Write-offs and Information Content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6(34):135-155.

上一篇:浅论基于收入的有效税务筹划 下一篇: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