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常见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30 01:41:56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常见问题及对策

摘 要:素质教育是我国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评价;教学策略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持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谈谈课堂上的几个常见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一、教学实施重实践而轻理论

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理论指导下,教师过分强调实践环节,把信息技术课的目标简单看做是“会打字”、“会画图”、“会上网”,或者单纯教授某种软件的操作方法,这都是不全面的。这种方式下教授出来的学生往往表现出知识迁移的能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因此,教师不能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该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合理安排教学顺序,采用先实践教学后总结理论也是不错的方法。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最快、更新换代周期最短的学科,同时,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是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在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前提下,加强实用性,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二、教学评价存在的误区

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是针对其制作的作品,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表现。在评价中重技术的掌握,很少关注学生根据主题搜索的信息资料内容本身。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评价应该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适当加入其它学科的评价方法,完善信息技术的评价。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形成更为条理化和逻辑化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培养学生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在明确这样的评价范畴的前提下,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整合为评价体系提供了“信息技术”和“信息内容”两个层面上的评价平台,并在每个层面上制定多维度的详细的评价量规,为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创造条件,使得评价结果更真实、更贴近学生的现实情况。

三、单方面制定教学策略

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存在着好奇和猎奇心理,满足于“新鲜”“有趣”,当好奇心一过,就对该学习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之后的课程往往都是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往往只考虑到上课者层面,忽视了听课者的需求。结合心理学原理可以这样来制定一个教学策略。“门坎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里德曼与费雷瑟提出的,其实质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通过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应该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呈梯形的子目标。一旦学生实现了第一级子目标,就通过了“门坎”,及时给与奖励或鞭策,强化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灵感应,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逐步提高目标层次,一级一级最终达到教学总目标。

综上,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此为出发点,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结果这一整个环节中都要做到“以生为本”,实实在在地落实“将课堂还给学生”,扮演好“舵手”这个角色,引领着孩子们在信息技术的知识海洋中畅游……

上一篇: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 下一篇:如何优化初中英语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