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发言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9-30 01:34:44

小学生良好发言习惯的培养

摘 要: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加深学生对听课内容的理解;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发言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一个说,而实际上他是听、思考、表达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小学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学生的“与人交流沟通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学生发言;兴趣;倾听;纠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39-01

在小学中贯穿发言习惯教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实施良好发言习惯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作为奋斗在一线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深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那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良好发言习惯呢?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中去。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谈谈以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积极鼓励,培养学生发言兴趣

其实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表现欲望很强,喜欢听表扬的话,经历的挫折太少,在一年级学生身上尤其突出。当他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的时候,就会调动他发言的积极性;当他的发言被师生无情否定的时候,就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为此,我们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放下顾虑,勇于讲出自己的观点。新课标中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课堂发言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产生发言的冲动,积极的参与到发言讨论中。那就要设定学生发言的目标,设置或确定适当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发言动机,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激励方法。

二、耐心沟通,让学生学会倾听

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提出问题,学生就不经考虑就举手,常常是答非所问,偏离主题;要不就是因为不注意听,没有听清问题,造成回答的与问题没有关联。而大多数是他们自己有时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这样不仅自己没学到知识,同时也影响和大乱了别的同学的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改变这一现象呢? 学生发言情况能否有不断的提高,并最终养成习惯,善于倾听是不可少的。

三、立足课堂,有效纠正学生发言

现代课堂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班级上课时,师生中的有序发言是完成这种合作与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渠道。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会出现一些错误,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巡视并随时注意纠正孩子错误的读音和用词,教会他们把话说清楚说完整。老师要用示范的方法调控语速,使孩子们养成正确、有序、完整发言的好习惯。发现他们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委婉而亲切地指导学生的不足之处。

四、放开手脚,指导学生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采取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形式,各抒己见,互相学习, 通过辩论,能使学生在亲身感悟中掌握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情感体验。课堂辩论能使学生充分利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亲临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历经求知的艰辛,承受意志的磨练,体验成功的欢愉。将学生的良好发言习惯训练有机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良好发言习惯的养成作重点指导和训练。

五、设身处地,老师树立榜样

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是学生直接交往中的一些榜样,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一种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

六、家校合力,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影响很大,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要帮助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仅仅在学校中进行时不够的,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七、多读多练,提升学生发言能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虽然很丰富,内容也很广泛,但毕竟不够严密、规范。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一方面规范了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并通过反复运用就可以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名篇名段,语言清晰流畅,扣人心弦,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还应注重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多读多练。老师要精心组织“口语交际”练习,让每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整体提升全班学生的发言能力。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有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班主任的“三心二用” 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