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府脱贫关键

时间:2022-09-30 12:05:08

杜东光是河北省一个省级贫困县的财政局长。该县在2011年消灭了基本财力缺口,摘掉了“部级贫困县”的帽子。

根据杜东光的介绍,2012年,河北省核定该县的基本财力保障需求额为74520万元。该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37180万元,上级政府通过奖补方式转移支付给该县用于基本财力保障资金近40000万元,两者相加覆盖了其需求额,没有基本财力缺口。

县乡财力困难一直是分税制以来中国财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从2005年起,国家层面就开始出台政策,缓解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建立了“三奖一补”激励机制。

2010年,财政部下达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475亿元,2011年增加到775亿元,2012年又增加到1075亿元。中国基本财力保障缺口县则由2009年的819个减少到2011年底的113个,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已初步形成。

财政部一位负责人最近在一次内部讲话中指出,2012年年底要努力消灭所有的县级基本财力缺口。根据财政部的设想,未来,将根据有关政策和因素的变化,动态调整县级财力保障水平,建立保障范围逐步扩大、保障标准逐步提高的动态保障机制。

“以奖代补”填平缺口

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是指维护县乡政权机构正常运转,保证县乡政府履行公共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支付能力,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形成的符合正常支付标准的县级基本财力需求。简单来说,就是保障政府得以正常运转的最基本、最必要的财政需求,让政府的日子可以维持下去。

1994年推行分税制以来,由于财权的逐级上收、事权的逐级下放,一度造成政府间财力和事权失调,基层政府的财力情况非常困难,部分政府连最基本的财政支出都无法保障。

“由于基层财力太过困难,近年来县级政府在承担各项支出任务过程中,开始形成各种风险,如乡镇财政债务风险、欠发工资形成的债务风险、赤字风险、粮食亏损挂账所形成的财务风险等。”江苏省财科所曾参与“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研究”的内部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这些风险县级政府无法从源头上得以控制。”

解决基层政府最基本的财力保障问题,是财政部的核心考量因素。以奖代补,则是财政部解决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问题的最鲜明特征。

其做法是,将各地县级基本财力实际缺口率与全国地方平均缺口率相比较,实际缺口率低于平均缺口率的地区纳入奖励范围;根据各地消化县级基本财力缺口数额,结合地方财力水平和奖励调整系数,对地方弥补财力缺口工作实绩给予保障性奖励;根据地方上年度县级重点支出保障、上级财力下移等方面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实际效果,对做得好的地区给予适当奖励。

同时,对于未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县级财力保障水平、财力缺口县缺口额继续扩大的地区,中央财政扣回奖补资金。

这一做法调动了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解决基层财政困难的积极性。2011年,上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达到2.63万亿元,相当于2009年的1.53倍。其中,819个基本财力缺口县2011年获得上级政府转移支付8162亿元,年均增长25.5%。

保障机制背后的问题

2010年后,各省财政厅局纷纷出台县级财力基本保障的相关管理办法,其中包括每年变更的“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支出项目及标准”。这意味着,省里将县级“三保”范围内的所有支出项目列出来,并以专业的测评机构,测算出每年不同的“三保支出项目及标准”。

问题在于,省里每年统一制定的“支出标准”,并没有根据不同县市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分,有可能造成该支出标准并不符合该县的实际水平。

“以工资为例,省里去年制定的支出标准是每人每年1万元,但是我们的实际情况是每人每年要发15000元的工资。而转移支付等财力保障,只要按照1万元的水平进行调配,就算解决了财力缺口,但是这并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杜东光说。另外,有很多在实际支出中要花钱的项目,并没有列在省级支出标准中。

在转移支付方面,虽然上级转移支付在逐年增加,但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依然偏高。

“专项转移支付是必须跟着项目走的,我们必须等有合适的项目来了,才能申请,太散了。而真正需要钱的地方反而用不到。”杜东光说。

另外,“上级定调子,下级拿票子”的压力依然不减,各项民生工程建设政策的出台,都需地方出配套资金。因为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建设和各项民生工程要求的配套资金多,使得很多县级财政无力承担,反而加大了县级财政的支出压力。

“去年开始建的保障性住房给我们的压力就很大。上级转移支付给了我们5000万元,但是按照河北省的‘三保支出项目及标准’,不包括土地,最后我们自己还拿了1亿元出来。”杜东光说。

改变税收分成比例是关键?

财政部财科所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杨良初认为,由于县级基本财力长效保障机制缺乏,使得各省在县级财力保障的过程中随意性增大,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县级经济发展。

“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方面,都是各省根据自身情况摸着石头过河,什么情况下需要省级财力提供补助,什么情况下需要给予奖励,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的标准应是什么等等,都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

“现在的基层财政困难,是分税制改革不彻底遗留的问题,如果想根本解决这一问题,要通过改变现行分税制的税收分成比例来进行。”杨良初说。

四川省财科所《四川省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问题研究》项目的主笔人陈格楠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分析说,2010年四川省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分税制改革之初的1994年的7倍之多,但财政自给率却从1994年86.45%下降了56.74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3.34个百分点。

据四川省财科所介绍,从该省财政收入结构看,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是省财政收入中份额较大、增长活跃的税种,2010年分别占到税收收入总量的60%和16%。但是增值税的分享比例为中央75%、省8.75%、市7.5%(部分市)、县8.75%;企业所得税的分享比例为中央60%、省14%、市12%(部分市)、县14%。

可以看出县级分享比例较小。这样的体制,造成了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增收乏力,多收不能多得,不利于调动县级培植财源和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调整分税比例是各省实现财力下倾的重要方式。

江苏省曾在2008年放开省级财政对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维税、印花税的集中权,使省级财政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量的集中比例由20%直降至9%。

而有江苏省财科所人士认为,这样的分税比例对于县级收入集中比例相对还是较小,根据2010年结算,江苏省市县一般预算收入增量的平均集中比例仍然只有8.3%。

“应该进一步调整分税比例,加大对县级收入集中的比例,继续大力向市县一级倾斜,并且为未来央地的分税比例调整做好准备。”杨良初说。

有财税专家曾向决策层谏言,中央与地方分税比例应调整到4:6,让地方政府发展民生“不差钱”。2011年1月1日起,广东省率先实施新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省级与市县按“五五”比例分享。率先开启分税比例调整。

“由于涉及到中央和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短期内并不容易改动。现在增值税改革已经动起来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不同层级政府间围绕财力、事权博弈将会更加激烈。”杨良初说。

(文中杜东光为化名)

上一篇: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关于企业价值评估和无... 下一篇:宽松之下防通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