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力是怎样形成的

时间:2022-09-30 11:27:19

我们作新闻,办报纸,首要的标准就是让读者愿意看,倘若人家的眼球不肯转过来,对辛辛苦苦的传媒人来而言,无异于徒劳。如果能使读者“眼前一亮,心中一动,爱不释手,过目难忘”,则是对该媒体的最高褒奖,也是该新闻作品具有冲击力的做好证明。

在如火如荼的迎奥运报道中,跌宕起伏、动人心魄之最,当属圣火传递。圣火传递的巅峰之举又非圣火登峰莫属。为报道此项奥运史上的开天壮举,各媒体尽心竭力,好作品异彩纷呈,其中最抢眼的,我首推今年5月8日北京晚报的特刊报道“圣火登峰”。

所谓“抢眼”,用新闻传播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具有吸引读者眼球的强烈冲击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媒体追求的最佳效果和最高境界。因为,我们作新闻,办报纸,首要的标准就是让读者愿意看,倘若人家的眼球不肯转过来,对辛辛苦苦的传媒人来而言,无异于徒劳。如果能使读者“眼前一亮,心中一动,爱不释手,过目难忘”,则是对该媒体的最高褒奖,也是该新闻作品具有冲击力的做好证明。

为什么说北京晚报的“圣火登峰”具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试析如下:从形式上看,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醒目而精练的标题制作

纵览这组特别报道,从主报的10个专版到特刊的16个打通版,头条标题都具有醒目、精练的特点而且大部分是双版通栏题:《中国勇士创历史》、《地球之巅五英雄》、《7分钟五棒接力巅峰传递》、《两天祥云拔高1272米》、《这一刻大本营沸腾了》、《圣火珠峰10大亮点》、《雪莲花珠峰绽放》、《这就是珠穆朗玛》、《穿越山门》、《深入恐怖冰川》……尤其主报头版头条标题《点亮珠峰》和特刊头版标题《圣火登峰》,采用了特大号、超粗黑的字体,(在我印象中北京晚报作如此大字号的标题过去没有过)前者是白底黑字,后者是蓝底白字,格外醒目,直击眼球,其中“点”和“登”两个动词用得恰到好处,与排列严整的四字标题动静交融,形成很强的冲击力。

2.多彩而生动的图片运用

图片是形成报纸冲击力的重要因素,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尤其是这样。“圣火登峰”的主角是图片,图片的精彩抓住了读者的眼球,震撼了读者的心灵,收获了特刊的成功。这组特刊报道,共刊发了照片186张,其中30厘米×20厘米以上的大幅照片18幅,从巍峨险峻的珠峰到圣火登峰盛况,从记者驻扎的营地到英雄登顶的足迹,从卡拉巴塔的奇观到恐迥村的风情,从勇士们沿冰川艰难前行的群象到此次壮举参与者的特写……加上蓝天、白雪、火炬、橙衣的丰富色彩,构成圣火登峰的全景图,使读者如临其境,大开眼界,获得了读图登峰的。难怪有读者建议将这些照片编印成画册出版,并推测肯定畅销。

3.大气而呈进行态的版式设计

应当说,好题、好图的冲击力在气势磅礴、疏密有致的整体布局中才最终得以实现。“圣火登峰”的版式设计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不仅如此,该组版面还准确地地把握住圣火登峰地冲刺式特点,巧妙地以进行时节奏安排版面,以主报头版的导读目录和特1版的圣火登顶路线图为引导,吸引读者随着火炬手的足迹一版版看下去,仿佛跟随着火炬手一步步登上珠峰。从内容上看,具有很强的内涵冲击力

这组特别报道的内涵冲击力也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及时而具快节奏的时效体现

时效是新闻内涵冲击力形成的灵魂。圣火登峰举世瞩目,对其登顶成功的即时反映才是读者眼球的关注所在。幸运的是,圣火冲顶的时间选定在5月8号上午,这就给以抓当日新闻为优势,比各家日报快半拍的晚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抢发独家新闻、第一报道的机会。北京晚报的这组报道紧紧把握住了这个机会,而且尽可能把这一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对这一点,从头版报头下的那五行导读便可看出编辑部 “抢独家、抓读者”的鲜明思路:

这一刻,震撼人心。

2008年5月8日

9:11点火

9:12传递

9:17登顶

正因如此,刊有这组报道的北京晚报成为京城百姓看到的第一份刊发圣火登峰图文的纸介媒体。时效蕴涵的冲击力成就了北京晚报,使之称为报道圣火登峰各纸介媒体中的大赢家。

2.鲜活而富现场感的文字描述

精彩文字形成的冲击力往往比图片还长久,就如同有些好酒虽不上头,却有后劲。“圣火登峰”的成功也得益于生动、具体、形象的现场描述。如:“在海拔8000米的高山上,登山运动员的身体贴着一侧的陡峭的石壁,依托着保护绳缓缓地前行,而在另外一侧就是万丈深渊……”

3.艰险而扣人心弦地采访行动

对记者艰险采访生活的感同身受以及对其崇高使命结局的特别关注,不能不说是“圣火登峰”吸引读者眼球的又一看点。当我们从特9版看到晚报资深摄影记者张宏江克服“头昏脑涨,腹中翻江倒海”的高原反应“疯狂地拍摄,不要命地以最快地速度赶往下一站,继续疯狂拍摄”的记述时,当我们从特10版看到《王天汉曾在登山中遇雪崩》的大标题以及他险些被雪崩掩埋的自拍照时,不禁为他们揪心,对他们肃然起敬,出于对记者生活的好奇和登峰采访的成败的关注,我们会不知不觉地一版版读下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圣火登峰”地成功是未雨绸缪,厚积薄发的经典案例。据北京晚报总编辑任欢迎和摄影部主任、特刊主编张风介绍,这份特刊的创意策划及筹备起步始于3年前,2006年底,特派记者王天汉就着手珠峰火炬采访,之后他又与张宏江等记者几度赴珠峰拍摄采访,熟悉地形,接受训练,积累资料,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所以,才有了2008年5月8日的成功,才有了“圣火登峰”特刊的辉煌。

(作者为京报集团和北京社科新闻研究所所长、高级记者、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可怜一叶扁舟子不识青年识“安全” 下一篇:媒体何时能告别“示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