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系问题分析

时间:2022-09-30 11:22:10

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系问题分析

摘要:本人对现行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制进行了较全面的和深刻的反思,并从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出发,提出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体制存在弊端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模式;问题分析

由于目前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存在诸多问题。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突出,而教学模式的滞后则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本人对现行音乐学专业钢琴课程体制进行了较全面的和深刻的反思,并从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出发,提出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学体制存在弊端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

1.教学目标不明确

钢琴课是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一门必修课程,是学习音乐各相关课程的基础,并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相联系,是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而钢琴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整个钢琴课程体系的构建起着总领性的指导作用,它反应出钢琴教学根本的教学理念,可以说是开展钢琴教学活动的“方向标”。因此,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是第一位的。

然而,在现今的钢琴模块课程体系中,对教学目标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确定。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教师对钢琴课程学习的总的教学目标和分阶段的教学目标常常变动,没有对钢琴课程各阶段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和方法认真做规划,对学生的培养也没有具体的计划和目标,每个课程只是简单的针对某一具体作品的技术难点作一些练习要求。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培养计划,学生的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因此受到压制,这对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

2.学科体系不全面

同音乐学专业其它的任何课程相同,钢琴课程作为音乐学专业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专业的知识构建体系,教学必须按照计划进行,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然而在实际的钢琴授课过程中,教师大多数都忽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对学生钢琴演奏技能的指导随意性较大也缺乏标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钢琴的技能、技巧时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有些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钢琴的心态,很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

3.教师师资不足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人们对艺术培养的需求,以及社会中业余钢琴教育的大量普及,为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他们音乐才能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随着家长对孩子钢琴学习的重视和其它社会人士对钢琴学习的热忱,留校教学已经不再是应届毕业生们得唯一的出路,高校钢琴的师资短缺问题将日益严重。

4.学生学习问题突出

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教师资源的相对不足,音乐学专业学生在进行钢琴学习时钢琴技能和钢琴理论知识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缺乏实际的钢琴演奏经验和表演经验,导致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并不高。而管理的不规范和不健全,则造成许多高校学生在进行钢琴学习时并不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缺乏一个明确的学习规划,这使得他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往往事倍功半,并不能很好提高钢琴演奏的综合技能。而具体来说,以下原因造成了学生学习问题突出,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

由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招生标准较专业学表演专业对专业的要求低,不少专业底子薄的学生在低年级时也曾学过钢琴的基础弹奏知识,但由于进入高年级,功课繁忙,家长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而让孩子放弃钢琴的学习。但由于这些孩子文化基础不扎实,进入高中后感到力不从心,在高考无望的情况下来报考音乐学,从而降低了生源质量。

二、教学模式滞后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1]或者也可以简练地说,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导向特定的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2]就目前国内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钢琴模块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而言,普通高校几乎才用的就是个别课与集体课两种教学模式。

一般情况下,一堂钢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弹奏(即“回课”)是教学过程的第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教师的评价与指导了。这种通用的模式,可以以如下图式表示:

倘若从信息呈示与反馈的角度,对上述这种动态过程中的各主要因素进行分别的表示,则可以理解为:“学生回课即信息呈现”“教师分析与评价即信息处理与分析”及“信息回

馈与二度处理”,则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这一传统模式理解为:信息呈现就是提取――信息处理及分析就是信息回馈与二次处理。由此,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表现为一种闭合型的信息线性加工过程。就这种传统教学中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过程,有的学者又将之归类为“行为模式”“情感模式”“综合模式”以及“认知模式”[3]也就是说,这一过程表现出来更多教师的主动性,学生的被动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全民音乐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尤其是配合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多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演奏水平了,以往这种针对“白丁”学生而言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下学生的教学期望了,同过上述情况下我们可以得知,无论采用传统上述模式中的任何一种,必定都存在着学生期望值与教学效果之间的明显差距。这种差距集中体现为,学生自己已有演奏、欣赏经验和一定程度的学习思考,不能及时而充分地在教学过程中得到陈述和展现,从而使钢琴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于既定模式统摄下已教师已有的经验与思考。这表明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教学资源的浪费。

针对现代教育理念来说,学生上课时的参与程度越高,教学资源的利用也就越充分,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育行为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认知活动和实践的主体。”[4]而这种主体性的体现,可以理解成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双方教学资源与教学效果潜力的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也可以将这种因学生主体身份变化而带来的教学模式的改良,进一步提升到“学生主动研究教学内容”的层面上来进行讨论,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

参考文献:

[1]汝雁菲.关于钢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思考[J].佳木斯

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76页

[2]董光军.高师音乐教育钢琴课的改革与思考 [J].昌吉学院

学报,2006年第3期:85页

[3]潘传伯.论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及运作[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卷第3期

[4]赵爽、赵月.试论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

育与职业,2009年15期

作者简介:

张霞,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湖南省青年委员校教学委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论“乐感”培养与器乐教学 下一篇:建构生态化教育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