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应用

时间:2022-09-30 10:11:05

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应用

【摘 要】分析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区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应用。

【关键词】高三 区域地理 区域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122-02

区域地理主要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内容多而广,考试中不可能将整个区域的相关内容都考查到位,因为考试题量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考试题只能从整个区域中选出某个局部小区域,通过局部小区域来考查整个区域的相关知识,这样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局部考查整体,体现出区域地理环境的统一性。基于此,本文探讨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应用。

一、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难以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即难以将局部区域准确地定位到其所处的大区域中;二是不会从局部区域上升到大区域,从而无法从宏观上把握局部区域的区域特征。第一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区域定位能力相对欠缺,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注重对区域进行准确定位,对区域的绝对和相对位置把握不准,无法通过经纬网、与邻区的相对区位关系、区域内部的一些独特地理要素诸如山脉、河流等来进行区域定位。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区域的熟悉程度不够,无法抓住区域最独特最显著最具有自我代表性的自然环境特征。第二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在面对局部区域时,眼里只有局部区域,而没有将这个局部区域放到其所处的整体区域中。这样,学生很难从区域的整体上把握局部区域特征。这种狭窄思维的出现,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积极思考,不能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有关。这样,就无法抓住区域的综合性与区域性两大最突出的特点,也就不能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因而难以解答相关的区域地理问题。

二、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思维方法的训练

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考区域地理的命题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一种思维,即“将局部区域放到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中进行思考”,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使学生能够从更高的角度,从宏观上思考局部小区域,体会局部区域所具备的与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的一致性。这样,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及考试中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解决上述学生存在的两大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区域思维方法的训练。针对第一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对区域定位的学习与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区域定位的方法诸如经纬网、相对位置、区域内部的显著自然地理事物如河流、山脉等,来进行准确定位。针对第二个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区域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对区域形成全局观、整体观意识,从宏观上把握区域的整体特征,抓住区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涵盖局部,局部反映整体,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畅地往返于整体与局部之间。这样,当面对区域问题时,学生既能从宏观上把握区域的共性,又能从微观上抓住局部的个性。

三、高三区域地理学习中区域思维方法的应用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地理卷)41.(28分)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 河,判断理由是 。(6分)

(2)图1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处是 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 ,理由是 。(10分)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4分)

(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

解析:本题的解题思路突出体现了本文所提出的思维,即运用局部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题中材料给出了局部区域位置,甘肃石羊河,且题中出现灌溉农业、沙漠等指向性词语,我们可准确地将这个局部区域定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这样就可以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整体区域特征去解答相关图中局部区域问题了。比如,第一小题中,判断内外河流的类型,答案马上得出为内流河。因为西北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多为内流河,理由即根据内流河的定义,河流没有流入海洋,这样这一问迎刃而解。第三小题问该局部区域的气候,由于其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就是荒漠化。第四小题,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上应采取的措施,也就是问西北荒漠化治理中,在农业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采取的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喷灌、滴灌等以节约用水,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

从本题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利用局部区域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解答局部区域地理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体现了本文所提倡的这个思维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011年江苏高考地理卷)29.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9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0为江苏省简图。

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详见表1。(4分)

表1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③

矿产资源 丰富,以④ 为主 较少

解析:本题要想能够准确作答,必须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属于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径流少,以内陆河为主,多季节性河流,新疆的地形为“三山夹两盆”,所以地形以盆地、山地为主,新疆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及煤炭等能源资源。而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淮河为界,分为苏北和苏南,苏北位于华北地区,属于我国北方,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苏南则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南方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对于江苏而言,气候以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降水丰富,地表径流众多,河网密布。如此进行准确的大区域背景的定位,相关问题就能准确作答。

本题的解答,充分说明了准确进行区域地位,找出局部区域所处的大区域背景的关键作用,只有准确把握大区域背景,才能完美地解答局部区域地理问题。

切实贯彻落实区域地理学习思维的训练,利用大区域背景解决局部区域地理问题,这是教师日常教学应该去做的,如此,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必能有显著的提高。此外,当前高考地理的考查形式,特别是两道区域地理综合题56分的分值也使得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而本文所倡导的区域地理思维方法也正是针对这一目标而提出的。笔者在实践这一思维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效果是很明显的,今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对思维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在这一点上,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区域地理学习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在高考中对区域地理问题进行完美解答。此两目标能实现,是笔者提出此区域地理思维方法的初衷,也是广大奋战在高中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一直努力要实现的目标。

综上所述,学生在高三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存在区域定位困难、区域思维狭隘等问题,这让学生很难学好区域地理。对此,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区域定位方法的训练和重点区域的定位,同时,加强对学生区域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区域思维方法得到强化训练,从而促进高三区域地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克辛.高中地理新教材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4)

(责编 苏 洋)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重视挫折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研究 下一篇:一种新型节目形态:广播“微文学”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