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剪纸贴花茶盏探源

时间:2022-09-30 08:52:14

吉州窑剪纸贴花茶盏探源

剪纸是我国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将民间的剪纸用于瓷器装饰,是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工艺相结合的一个典范,是吉州窑一项前所未有的独创。

宋代剪纸艺术的普及是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的技术基础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我国的剪纸工艺大致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宗凛《荆楚岁时记》记载了荆楚(今湖北省、湖南省一带)的节日风俗:“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说:“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亲朋会宴,啖春饼、生菜,贴宜春二字。”在“人日”,要用彩色幡纸剪成人形贴在屏风上,妇女们则把用幡纸剪成的燕子戴在头上,作为节日的装饰。剪或刻成人形的叫“人胜”,成花形的叫“花胜”,成相交的双菱形的叫“方胜”,戴胜是人日节的重要特色,这可以作为剪纸已在民间流行的证明。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北朝时期的作品,出自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古墓葬中。先后出土了5幅剪纸,其中有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形团花3幅,另两幅更为复杂,在几何形内圈之外分别剪出一圈对马和对猴,将动物很巧妙地组合在图形的画面中,其艺术表现之成熟,决非萌芽的原始状态。

唐代延续南北朝遗风,依然于人日剪刻“人胜”。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唐人诗词文句中所反映的剪纸题材尚有“春幡”“春钱”“春胜”“春蝶”“春虫”“绶鸟”“连理花”“鸡”“凤”等等。1964年新疆吐鲁番哈拉和卓唐墓群中出土了纸钱、纸鞋、纸腰带、纸冠、纸人胜等,表明剪纸作品已从日常生活应用到丧葬礼仪。

宋代,剪纸已经在民间普及。从有关记载看,宋代民间剪纸的应用范围很广: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作窗花,有的巫师用剪纸“龙虎旗”驱邪,有的用于工艺装饰,还有的用以装饰灯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走马灯(内装剪纸形象)对普及剪纸的作用。宋代,每年正月十五的“灯市”很热闹,民间剪纸就是通过走马灯的形式开始走出家门进入社会的。宋代剪纸的普及,还表现为专业剪纸艺人的出现。据《武林旧事》记载,当时杭州就有“剪字”“剪镞花样”“镞影戏”等专门从事剪纸或同剪纸有关的手工业,剪纸艺人的技艺已炉火纯青。

出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剪纸与陶瓷传统装饰自然形成了亲缘关系。传统的陶瓷装饰都是以喜庆吉祥的内容为主题,这和民间剪纸的吉祥内涵如出一辙。传统陶瓷画面常表现的民间风情、传统习俗以及民间传说、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等题材,同样也是民间剪纸的永回题材。

宋代斗茶之风促成了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的发明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从早期的食用到唐宋时期的饮用,经过佛教、道教徒和文人墨客的推动,饮茶活动蔚然成风,制茶方法日有创新,饮茶方式也随之越发讲究。在唐代,人们饮用的是煎茶,茶色尚绿,人们推崇越窑的青瓷盏和邢窑的白瓷盏。至宋代,各地大量种植茶树,饮茶之风日盛,茶叶遍及各地,成了官民共享、雅俗共赏之饮品。茶楼、茶馆、茶室、茶亭纷纷兴起,饮茶成风,茶文化逐渐形成。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当时饮用的茶叶是一种半发酵的“研茶”,斗茶时先在茶盏中放一定的茶末,以沸水点注,同时用茶筅搅动,使水与茶末彼此交融,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泡沫,评比的对象是白沫持续的时间和茶汤的颜色。斗茶先斗色,茶色贵白,色越白,品越高,以清白胜黄白;其次斗水痕,如果茶末研磨细腻,且点注、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均匀细碎的汤花薄膜,就可以紧咬盏沿,外聚不散,称之“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涣散,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出现“水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影响斗茶胜败的因素,除茶叶质量、水质、水温、点茶工艺外,还有盛茶汤的茶盏,茶盏的釉色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熠,熏蒸)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可以说,斗茶习俗提高了茶盏的身价,直接推动了黑釉茶盏的大量生产和工艺技术的改进,使之产生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专用品。其在花色品种、装饰工艺以及瓷土配料和烧制工艺上都有很大改进和创新。

建窑、吉州窑的黑釉盏正是顺应这一时代风气而出现的斗茶专用茶具。黑釉本身并无美观可言,为了满足文人们的审美需要,窑工们着意改进这种黑釉盏的装饰工艺,以便人们能在斗茶的同时,领略茶盏的造型和装饰之美。人们不仅追求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质之美。吉州窑的黑釉茶盏不加刻划、压印,独特之处在于烧制过程中采用洒釉工艺形成的多变的窑变结晶斑纹以及木叶纹、剪纸贴花和釉上彩绘装饰工艺,种类繁多,变幻无穷。

吉州窑的剪纸贴花工艺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单色剪纸,直接把剪纸纹样贴于器物坯胎上,再施上一层釉,待釉干后剔掉剪纸纹样,就得到釉色与胎色相对的图案。另一种是双色剪纸,在器的外部均匀地先涂褐色釉,次洒黄釉斑点,烧成玳瑁状窑变纹样;器内纹样一般是先将剪纸纹样贴在已上过含铁量高的底釉器上,再薄施一层含铁量低的石灰钙型竹灰釉,然后剔掉剪纸纹样,就显出底色纹样来,入窑高温烧造,烧成后,两层釉变化出各种窑变色釉,底釉与面釉色彩既有细微的区别又和谐统一,在浅淡的底釉上呈现出深色的剪纸纹样,花纹若隐若现地浮现在底釉与面釉之间,看上去,在蛋黄色的“地”釉上,浮现着鸣鹊、蛱蝶、凤鸟和梅、兰、竹、菊等各种不同的花卉和珍禽的剪影,异彩纷呈,透出一种含蓄而又朦胧的美,富有天然意趣。

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绝大多数用于茶盏内壁装饰,因此笔者认为,它的发明与茶饼上以金箔剪贴之花样装饰有关。北宋时期,茶叶由唐代的穿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制茶人将各式图案、文字、商标等刻成木质印模,待蒸好的茶叶打成饼时,就用木印模压在茶饼上,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涵。《茗F门》中记载了一种“玉蝉膏”茶:“大理徐恪见贻卿信锭子茶,茶面印文日玉蝉膏,一种日清风使。”据《宋史・食货志》和《大观茶论》等史籍记载,宋代名茶有90余种,各种龙凤团茶是当时贡茶的主体,其中的龙凤小团茶采用非常鲜嫩的牙茶作原料,并饰以精美的龙凤和花草图案,显得小巧玲珑。吉州窑的窑工中有妇女,不乏剪纸能手,她们把茶饼上常见的剪纸装饰图样直接移植到瓷器制作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宋代风行的茶艺漏影春法则对吉州窑剪纸贴花装饰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当时除斗茶外,还盛行分茶。分茶是一种显示点茶技艺的游戏,指在点茶时用茶筅搅动茶盏中已融成膏状的茶末,边注汤边搅动,令茶、水彼此交融,并使泛在汤面上的汤花形成各种图案。分茶游艺中当时最为人们乐道的有“生成盏”“茶百戏”“漏影春”等。“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渗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漏影春法的大致要点是,先把刻有精细花纹的剪纸贴在茶盏上,散撒上茶末以后拿掉剪纸做成花瓣,然后用荔枝的果肉当叶子,用松子、银杏等珍味做花蕊,让客人一饱眼福后再用沸汤冲点搅拌。漏影春法这种茶艺,可以给品茶人带来一时乐趣,但一旦点茶,盏内壁的图案就会消失,如果仿照这种方法,做成剪纸贴花盏,就可以使图案永远留在茶盏上,人们一边饮茶、品茶,一边欣赏双龙、双凤、双鸾等花纹,从所用的茶盏上享受高雅的艺术情趣。

茶盏上的剪纸装饰均采用双色剪纸,纹样主要有双龙、双凤及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福寿康宁之类吉语,或双龙戏珠、双凤展翅,或朵梅纷飞,构图整齐大方,简洁疏朗,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正是因为剪纸贴花装饰与茶俗有关,因此剪纸贴花的装饰图样龙、凤、鸾等,也是宋代珍贵茶饼上常见的装饰图样。坡的《月兔茶》诗云:“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梅尧臣有诗云:“团为苍玉璧,隐起双飞凤,独应近臣颁,岂得常寮共。”这些诗句真实地记录了宋代团茶上的龙、凤花纹,为我们保留下了珍贵的茶文化史料。

总之,宋代饮茶、斗茶的社会风尚使吉州窑黑釉装饰别开生面,把剪纸工艺移植到黑釉瓷装饰上,更是吉州窑的一项独创。

责编 耕 生

上一篇:从翦淞阁赏石拍卖看观赏石价格评估 下一篇:寻访三希堂国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