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产

时间:2022-09-30 08:23:42

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产

【摘要】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而配套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其基本目的是通过排水灌溉、防洪除涝等工程措施,预防和治理耕地土壤的干旱、洪涝、盐碱化等灾害,建立起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农田生态条件。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扩大土地(田块)、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农田水利工程可有效调节农田用水的分布状况及区域内的水利条件,满足高效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高产、高效。

【关键词】 农田水利 建设 粮食增产

近年来,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工程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蓄、引、堤、排相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在抗旱、灌溉、防洪、除涝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促进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全省已拥有13座大型水库、87座中型水库、1211座小型水库、4万多座塘坝这样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同时,还建有万亩以上中型灌区113处、30万亩以上大型排涝区11片、10万亩以上重点排涝区43片;建成旱田节水灌溉示范区165处,各类抗旱机电井38.2万眼,发展旱作节水灌溉面积3500万亩,其中喷灌245万亩、管灌550万亩、微滴灌340万亩。这些农田水利设施对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都向国家输送大量的商品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粮食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前题下总量也将继续增加。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靠提高单产,而制约全省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是干旱缺水。目前我省还有许多耕地没有灌排条件,还处于“靠天吃饭”状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特殊的省情和自然条件,决定了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建设实践表明,要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工作环节: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要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建设布局要合理,重点要突出,发展目标要积极稳妥,要增强规划的针对性、指导性和科学性。要使农田水利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做到科学谋划、科学建设、科学发展。

2.多方筹资,扩大投入 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户自愿投入为基础、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新机制。一是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财政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扩大投资规模;二是充分调动广大受益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强资金引导扶持,提供技术服务等工作,动员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向受益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工投劳。要继续实行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充分利用中央“民办公助”资金,对受益农民多筹多补,先干后补,引导和鼓励农民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投入;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向农村供水工程、地方水电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经营性较强、经济效益显著的农田水利工程投资。

3.明确主体,创新机制 一是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新机制;二是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全面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吸引全社会资金兴办民营水利;三是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民用水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农民自愿出资投劳建设农村水利工程,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4.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摆到重要位置。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认真加以实施,特别是对那些跨村、跨乡、跨流域的工程,政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责任制,落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绩效考核奖惩办法,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各级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挂钩。

上一篇:提高气象科技水平 助推现代农业生产 下一篇:金沙县长江流域生态建设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