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2-09-30 06:18:57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宰者、权威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使命就是创设更加宽广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自由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此而言,我认为,物理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物理教学的核心实质上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第二节的内容。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为今后功率、动能定理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功有了简单的认识。同时经过高一年级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力和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含义,明确了矢量、标量的概念,掌握了力的正交分解方法,但对功能关系,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等还未能深刻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W=Fscosα的适用范围。

(4)明确功是标量,理解正功、负功的意义。

(5)理解总功的概念,能计算多个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和探究,认识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功的计算公式以及正、负功的意义和总功的计算方法等。

(2)学会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培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信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

理解功的正、负。

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和讨论,在教学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完成导学案中“前知回顾”部分的填空。“前知回顾”主要是复习回顾第一节课“能”的内容,强调在能量变化的过程中一定有力做了功。为接下来本节课“功”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引入

列举生活中功能转化的实例,交由学生对比和讨论,进一步说明:“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则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什么是功?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什么?”由此,在已有预习的前提下,新课的导入水到渠成。

(三)课堂探究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功的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理念。

1.请学生分别求出: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①一致时,②成某一角度(时,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并想一想:在图1中,重力mg和支持力N各做了多少功?

6.一位质量m=60kg的滑雪运动员从高h=10m的斜坡自由下滑,如果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受到的阻力F=50N,斜坡的倾角θ=30°,运动员滑至坡底的过程中,所受的几个力做的功各是多少?这些力做的总功是多少?(g取10m/s2)

7.一个重量为10N的物体,在15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一次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移动0.5m,另一次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移动相同的距离,粗糙面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在这两种情况下,拉力做的功各是多少?拉力这两次做的功是否相同?各个力对物体做的总功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功的理解,拓展知识面,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度较大,难理解。因此,本节课采取了导学案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和讨论,并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而不是传统的“告知”学生,因为经历操作的过程比直接获得结论意义要深远得多。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并对每个小组的课堂表现进行量化积分管理,在每节课后进行评比,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上一篇:让化学课堂在问题中活力四射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