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电影《阿甘正传》解读美国社会与文化

时间:2022-09-30 05:53:31

透过电影《阿甘正传》解读美国社会与文化

[摘 要]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电影《阿甘正传》进行评析,提出圣愚现象在西方文化中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影片中揭示出的“阿甘哲学”类似于中国传统道家学说中的“无为”,并且指出阿甘的哲学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哲学;阿甘不仅代表美国,还代表着某种美国理想。影片提振了一代人,是美国神话的重塑。

[关键词] 《阿甘正传》;圣愚;阿甘哲学;“无为” 美国神话

《阿甘正传》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反智电影”代表作之一。这部电影几乎讲述了美国近30多年的历史,从肯尼迪总统被刺到水门事件;从越南战争到反战游行;从乒乓外交到黑人运动;从摇滚一代到颓废一代等。影片以轻松幽默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一个先天患有脊柱疾病、轻微智障、纯真善良、执著坚强、诚实守信、重情轻财的傻子形象。该电影描述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其独特的视角回放了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宣扬和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同时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反主流文化。本文就影片中体现的“圣愚文化”“阿甘哲学”和影片象征意义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剧情简介

阿甘出生于二战结束后不久的一个南方小镇上,他智力残障,来自单亲家庭。幸运的是,他妈妈是位性格坚强的女性,经常鼓励儿子像其他人一样正常生活。后来,他又与镇上姑娘珍妮相识。从此,在珍妮和妈妈的呵护下,他毫不自觉、跌跌撞撞地卷入美国3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书写了他富有传奇的人生故事。

在中学时,阿甘为了逃脱当地小孩的追打,无意中发现了自己的跑步天赋,并跑进了大学,成为一名橄榄球明星。

大学毕业后,他应征入伍,参加了越战,结交了两个好朋友:热衷于捕虾的黑人布巴和令人敬畏的丹中尉。在一次战斗中,他们受到伏击,布巴死在了阿甘的怀抱里,而丹中尉受了重伤,双腿被高位截肢。

另一方面,上帝似乎格外眷恋智障的阿甘,他的人生高潮迭起。在越战养伤期间,他学会了打乒乓球。由于球技高超精准,他代表美国来到中国比赛,成为美国“乒乓外交”的一员,并在国内声名鹊起。他用“名人效应”所赚到的钱开了一家捕虾公司,其他竞争对手在风暴中接连沉船,唯有阿甘的公司大获全胜。后来,他投资苹果电脑公司,成为亿万富翁。但阿甘不愿为名利所累,回到小镇做了一名园丁。

阿甘时常思念珍妮,而她有着自己不同的人生轨迹,早已误入歧途,自甘堕落。她给阿甘生了一个正常可爱的孩子,而她却染上了艾滋病,不久后辞世。悲痛中的阿甘掩埋了珍妮,带着儿子继续生活。影片的结尾,阿甘送小阿甘坐上他多年前坐过的校车去上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和轮回。

二、西方文化中的“圣愚”

“圣愚” 也叫“愚圣”,英文为“holy fool”或“divine idiot”。圣愚现象在西方文化中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内涵,圣愚主题经常出现在西方历史、民间传说、文学和宗教传统中。该词最早出自基督徒圣保罗的书信中,新约和旧约中都有记载。圣保罗曾在他的书信中区分了“世俗智慧”与“真正智慧”的含义。他认为,只有上帝才拥有真正的智慧。在世俗的眼里,上帝也许是愚蠢的:为了帮助人类获得救赎,他派自己的儿子来拯救贪婪、没有感恩之心、自私的人类,耶稣最终蒙受灾难,被钉在了十字架上。在保罗看来,俗人眼里上帝的“傻”正是他的智慧所在:用他儿子的死换来全人类的救赎和永恒是何等的大智慧。保罗对“圣愚”的阐述在《圣经》中随处可见。

除了基督教崇尚“神圣的愚人”,古代罗马传统上把哲学家们也称作圣愚,圣愚形象还时常在西方文学中闪现,如陀思妥耶夫《》中的梅什金公爵,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涅赫留朵夫,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李尔,华兹华斯《男孩》中的男孩,福克纳《喧哗与躁动》中的班吉等。在世俗眼里,愚者即傻瓜,但他们的“愚行”背后却隐含着真理。圣愚代表了一种普通人不易理解的人生智慧和洞察力。在疯狂的世界中只有愚者是冷静的,他用简单的思维创造着奇迹,用自己不同寻常的方式发现真理,传播着爱;他会以隐喻或象征性的话语或行动揭露世界的罪恶。圣愚文化体现了西方人特有的价值观。

阿甘的愚痴有所不同。他能正常思维,只是拙于表达。他智商低下,但却大智若愚。他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洞察,但绝非等同于一般的傻子。“圣愚”,即“智慧的”,虽智力有障碍,但是却有着超乎寻常的特殊能力,阿甘对自己的智障有所认识。阿甘虽保守被动,但他依赖直觉在他的人生路上不停奔跑,跑过了少年时代同伴的欺辱,跑过了世人歧视的眼光,跑过了战火纷飞的越南战场,跑遍了全美国。阿甘的人生无疑是传奇和成功的,他先后成为大学时代橄榄球明星,并被肯尼迪总统接见;越南战争的英雄,胜利凯旋后又被约翰逊总统接见;他还是全美乒乓球冠军、国会勋章获得者、甚至亿万富翁……因为执著,他的成功又是必然的。影片中的阿甘与另外两个重要角色珍妮和丹中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珍妮是上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典型代表:她前卫怀揣梦想,想一举成名成为一名乡村歌手;她混迹于嬉皮士之列搭便车去旧金山参加爱情之夏;她投身于反战游行、吸食、尝试没有束缚和责任的却最终走向了毁灭。丹中尉是理性的,他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和逻辑,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双腿,战后变得愤世嫉俗逐渐走向沉沦。阿甘的乐观与坚持最终让他领悟到:从因果关系角度看问题是行不通的。在阿甘的影响下丹最终摆脱了自我毁灭的行为。

三、“阿甘哲学”

该片之所以大获成功,是因为它隐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都出现了一根羽毛漫无目的、随风飘动的场景。羽毛象征着阿甘的一生,被动,不可预知,任由命运和历史洪流带他漂泊。在阿甘随波逐流的人生中,他凭借直觉,在骚动混乱的世界里从容淡定地面对一切。他的人生哲学类似于道家传统思想中的“无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无为而治”“顺物宜人”“和“直觉体悟”。领悟和认识客观事物外部现象和内在本质和规律靠的是直觉,因而道教对社会的观察和认识更冷静、更清醒,也更为深刻。“无为” 在影片中得到了肯定,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理智往往是无用的。阿甘的黑人朋友布巴在临死前曾问他:“为什么?”阿甘说“你死了”。事实上,阿甘是在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在他的人生哲学中,符合逻辑的理性思维并非总是合理的。

阿甘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从不判定“好”与“坏”。正如他妈妈曾经告诫他:“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事物的发展有其不确定性,因而我们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对于好坏影片从未给出过明确的答案。阿甘的智商只有75,由于他对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认识能力有限,这在某种程度上成全了他,很多一开始“坏的”因素后来却变成了“好的”结果。他的愚笨在越战中变成了一种优势,躲过了炮轰,成为英雄。正因为他在越战中认识了布巴,才有了后来捕虾事业的辉煌。珍妮是美丽的,但她年幼时却遭到了父亲的性骚扰,后来沦落到在脱衣舞俱乐部演唱,她的美貌给她带来了消极的后果。

总的说来,阿甘哲学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哲学,这恰巧又与道家思想吻合。在华盛顿反战集会上,阿甘慷慨激昂的演讲却因为音响遭人破坏观众无法听到。后来音响恢复正常后,人们听到的只有最后一句:“这就是我要说的一切”。对于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是无法言传的,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片尾中阿甘有一大群忠实的追随者,他们都希望阿甘能向他们传达一些人生经验或宗教哲理,但是阿甘停顿了一下,没有做任何解释,只说了一句“I just felt like running”后继续向前奔跑――阿甘哲学的特点就是无法言传。

阿甘生活中还有其他哲学,如永不放弃生活。面对人们的嘲笑,他总是这样回答:“Stupid is as stupid does.”他承认自己的傻,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他总相信:“Miracles happen every day”。事实上,阿甘精彩的人生向世人宣布“愚人不愚”。

四、阿甘的象征意义――阿甘与美国社会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国内反战运动日益高涨。越战之前,美国人对其政治体系、价值观念、政府责任和能力充满自信。在他们的心目中,美国是地球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然而,随着越南战争的不断升级,美国民众对其价值体系和信仰产生怀疑,美国神话在这一时期被彻底颠覆。《美国悲剧》的作者戴维•凯泽在他的著作中坦言:“战争无可挽回地改变了我,我开始逐渐了解我的国家的本来面目:不是一个全新的、独一无二的文明之国,沿着通向胜利的道路勇往直前,而是一个与其他国家大同小异的国度,本质上,更多地受着情感而非理智的驱策……它所犯的错误可能与取得的胜利一样重大”。(戴维•凯泽,2001:518)

战后美国人民精神生活极度混乱,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60年代在青年人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激进运动。反文化(counterculture)本质上是一种毁灭性的价值观和极端的生活方式,是对美国现有价值体系的全盘否定。激进的年轻人、嬉皮士、甚至大学学者走向街头举行抗议,他们倡导校园民主、妇女解放、环境保护,维护黑人权益,参加反战游行。他们在摇滚乐中吸食,践行性解放,他们的行为弥漫着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色彩。反文化摧毁了美国社会最根本的价值观,误导了一大批美国青年,他们生活上放纵,精神上颓废,有的变得更加消沉和迷茫,有的甚至走向堕落和毁灭。

相反,影片中的阿甘总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因此他的身后有无数盲目的追随者,他们找不到人生的答案,找不到生活的动力和意义,只好无望地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这些人与傻子阿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重振了美国神话。事实上,阿甘代表着某种美国理想:正直单纯、诚实高尚、谦卑仁慈。在这里,“傻子人生”得到了肯定,阿甘的经历让许多讲逻辑、有理智的“聪明人”相形见绌。

《阿甘正传》是一部匠心独具、难得的励志影片,它向我们展现了美国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近30多年的社会和历史。该片视角独特,塑造了一个智障的美国英雄,在幽默、欢快的基调下,穿插了一些个人悲剧的片段,但影片最终表现的是积极的人生,爱和生命的胜利。这里,“圣愚”得到了肯定,阿甘所表现出的愚笨,透着圣洁般的光芒,这恰恰是他智慧所在。他的故事向世人揭示出生命的本质:那就是人间大爱。

[参考文献]

[1] Foolishness for Christ[OL]./wiki/Foolishness_for_Christ.

[2] Dana Heller.Holy Fools,Secular Saints,and Illiterate Savior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Popular Culture[OL].CLCWeb: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5.3(2003):docs.lib.purdue.edu/clcweb/vol5/iss3/4.

[3] Andrew Lynn.英语电影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 [美]戴维•凯泽.美国悲剧[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红梅(1967― ),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教育学硕士,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师教育、语言与文化及英语教学法。

上一篇:中国元素是《功夫熊猫Ⅱ》最给力的功夫 下一篇:《阿凡达》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