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安为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时间:2022-09-30 05:17:47

以西安为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摘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文章从城市个性保持和古都特色塑造的角度, 对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定位、存在的矛盾、重点课题、政策环境等提出了战略性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发展; 保护; 和谐

1西安历史变迁与遗存

西安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王朝起历时1200余年.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在西安的渭、泾、沣、涝、、、、灞等河两岸的阶地上,分布着蓝田猿人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客省庄遗址、康家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西周始建都于岐山之下的周源到了周文王时代,开创了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为扩大都城范围,周武王又迁都于洋河东岸的镐京丰、镐两城隔河相望形成了城市的两个部分。[1]

秦始皇35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内修建阿房宫,[2]现存有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阿房宫遗址等。

西汉在龙首源的西北麓修建了规模宏大、城垣雄伟、宫殿鳞次栉比的汉长安城[3]现存有汉长安城遗址、秦汉栋阳城遗址。

隋唐长安城兴建于龙首源南麓.向南展开,直达曲江。隋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平面呈长方形。现存有青龙寺、大明宫遗址、华清宫遗址、慈恩寺大雁塔、大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兴庆宫遗址等。

明西安城至今保留着西安城墙、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城陛庙、孔庙等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与城墙结合在一起比较完整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古代城市的风貌。

2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难点和重点

2.1 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利用的整体状况可以粗略地概括为“六多六少”,即: 一是地下出土文物多,地而存留的占代建筑少;二是保存完好的点状占建筑多,连属成片的一著名历史街区少;三是有代表性的陵墓、宗教建筑多,有代表性的宫殿、里坊建筑遗存少;四是考占发现的器物类工艺精品多,继续存活的行为类传统工艺少;五是对占代都城殿堂文化方而的研究多,对京辅地区民俗文化方而的研究少;六是显型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多,隐型的文化资源挖掘利用少。

西安作为占代十二朝都城所在地,地下文物十富。现代城市的土地利用,占都风貌保持与现代城市功能提升等都构成了矛后关系,使城市建设都成为受限的。假如几十年前建国之初,我们就会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保留更多珍贵而不可眨得的文物资源;假如巧年前城市新一轮的人建设启动之际,我们对占都风貌有一种较深远的眼光和关怀,我们就会多留一些有特色的历史街区。历史经验则更是我们今天必须重视的决策依据。

2.2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作用

(1)体现城市特色

城市的特色和其它艺术的特点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具有物质性,多层次性的综合艺术是物化了的艺术形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保护名城就在于保护历史的遗存、保护西安的个性。

(2)促进城市发展

第一,遗存构成多彩的旅游财富是展现文化名城的有力方式,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第二,以遗址保护为主的园林绿地系统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并增加城市文化内涵,增加了城市活力。第三,对城市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西安高校云集,科技发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3)西安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

西安的主要功能为:继承、发展传统的同时满足城市新功能需要。兼顾人口承载功能、居住功能、用地功能、交通功能、景观功能等功能协调发展很必要,必须在突出城市主要功能的同时兼顾其它功能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讲共同发展.

3 西安古都特色的塑造

西安古都特色的塑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城市空间规划结构。唐长安城的总体格局,明代城防系统,可考虑发掘典型的唐坊遗址,再现商肆里坊生活场景;并应从区域化保护的角度充分考虑宗教、郊游活动与都城的功能关系。

其二,历史街区和城市标志性建筑。建筑物总体形象及历史环境地段文化氛围,都应注重其中行为类文化的设计。

其四,城市视廊与边界。强调城市的入门景、轴线街区的文化感应效果,城市边界则要精心保护西安山水景观的视域,展现西安依山傍水,雄视关中的地理区位特点。

其五,城乡传统民俗。都城民俗和关中民俗,如民间信仰、传统工艺、城乡游戏、宫宴小吃、歌谣方言等。

其六,城市生态环境。可以部分再现唐代长安山水城市的格局,在重要节点修复重现古代的园林精品。

上述六个方而的形象塑造从长远看,是有利而不是有碍于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

4 西安历史文化保护所需的措施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保护及开发都应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科研支持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必要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定位应强调西安的城市性质和发展取向,明确工作性质和战略日标,从而提升西安保护档次。

(2)依法保护,根据城市文化资源保护深度和广度的动态变化需要,及时调整增加相应的保护法条,保证有关法规有合理的框架和足够的覆盖。

( 3)启动西安文化资源库建设。对十西安的传统历史文化、现代革命文化、当代科技文化等进行调查评估,对历史文化的资源,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讯,进行分类研究、发掘、保护、眨现、再生方而的排序。

( 4)确立建设项日专家评审制度。要增加专家评审的程序,对十涉及到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地段的建设开发项日,并制定严格的评审制度,保证专家评审和行政审批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为西安的文物资源保护提高层次。

( 5)创新文化保护投入机制。西安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保护,是量人而广的一项长期工程,利用市场机制为西安的人文化产业配置资源,要营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方而,政府本身要尽快设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金,加人对这方而公益性、基础性研究工作的资金投入,另一方,率先在国内建成多元而有效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投入机制,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向文物保护和文化资源开发方而流动。

(6)加强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西安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政府应支持对外学术交流,争取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而的高级别会议和国际性学术交流,尤其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并利用同样有着较强的科研阵容和雄厚的实力,有计划地支持某些学科建设,为城市赢得国内和国际方而的学术声誊,从而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春益. 保护历史遗存片段[ J] . 构建和谐古城. 科技信息, 2008( 21): 270.

[2]张洲,周原环境与文化[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6

[3]司马迁,史记[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5

[4]权东计,霍小平,遗址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探[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18(4), 65-69

上一篇:对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探索与研究 下一篇:光纤机械接续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