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现状、问题及改善思路

时间:2022-09-30 04:01:18

黑龙江省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现状、问题及改善思路

[关键词]种粮农户;粮食补贴;政策

一、黑龙江省粮食补贴政策现状

(一)粮食补贴政策体系

对种粮农户进行补贴是我国政府“三农”政策的着力点,保护种粮农户、鼓励农户种粮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黑龙江省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主要包括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等四大类 。为了调动农户的种粮积极性,支持粮食生产,国家相继出台实施了粮食“四补贴”政策。2010年黑龙江省良种补贴资金达26.5亿元。2010年黑龙江省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达69.9亿元。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直补资金达23亿元。2010年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2.6亿元。虽然黑龙江省粮食“四补贴”政策的补贴规模逐年上升,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化肥、柴油、种子、农机)逐年上涨等因素,粮食补贴的相对规模仍然较小。

(二)粮食补贴规模变化情况分析

1.黑龙江省粮食补贴绝对规模分析

黑龙江省农业补贴近11年的补贴总额,11年间增长了近3.5倍,从2000年的38.76亿元升至2010年的132亿元。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至2002年为缓慢增长阶段;2003年略有下降,2003年后我国政府逐渐加大粮食补贴的支持力度,黑龙江省粮食补贴表现为明显上升阶段,2004年-2011年,黑龙江省的粮食补贴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

2.相对规模分析

黑龙江省粮食补贴相对规模的波动比较频繁。本文主要釆用了粮食补贴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来衡量粮食补贴的相对规模。2000-2011年间我国粮食补贴相对规模的变化趋势。2000年至2010年间一直呈现小波浪状浮动。2006年,黑龙江省农业税全面取消,接下来的两年粮食补贴规模也明显加大。2008年-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补贴的绝对规模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从总体来看,黑龙江省粮食补贴支出的相对规模呈弱化趋势。

二、黑龙江省粮食补贴政策存在问题

(一)粮食补贴规模小

黑龙江省粮食补贴涉及环节众多,补贴资金分散不集中,导致落实到各项具体补贴政策上的资金少。同样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省2010年仅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两项补贴资金规模就达到86.7亿元,而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两项补贴资金规模为82.5亿元。同时由于化肥、农药以及其它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持续上涨,更显得粮食补贴规模相对偏小。根据黑龙江省物价局监测和成本调查数据测算,2010年黑龙江省尿素、磷酸二铵的零售价格每吨同比提高了 164元、1280元,按照黑龙江省亩均化肥施用量测算,因化肥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支出达到168.01元,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削弱了粮食补贴的效果,而规模较小的粮食补贴对提高种粮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十分有限。

(二)对粮食补贴对象与范围的界定不合理

黑龙江省在具体实施粮食补贴政策的过程中,各种粮食补贴政策在对象与范围的界定上都不够明确。如黑龙江省粮食直补政策,现有补贴方式以原农业税计税常产或原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等方法来计算,属于与非粮食挂钩的普惠制补贴,在粮食直补具体发放过程中也出现了应被补贴的耕地却没有补贴的现象。另外,还有一些未划分到农业税计税面积范围内的实际耕种粮食的土地也得不到补贴。

(三)粮食补贴政策目标不明确

粮食补贴政策的根本目标大致可以分成保证农户增收与保障粮食安全两个方面,但相关的文件并没有对粮食补贴政策的目标进行具体的划分,也没有对这两个根本目标进行细致全面的阐述,对于粮食补贴政策的目标的相关阐述虽然很多,但没有一个是具体全面的,都不够明确落实不到实处。如种粮直补的补贴目标是促进粮食生产、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保护种粮农户的收益,既包含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又包含增加农户收益。补贴政策的目标涉及了促进农户增收与保障粮食安全两大根本目标,对补贴目标阐述不明确,无主次之分。

三、完善黑龙江省粮食补贴政策的建议

(一)扩大补贴规模

扩大黑龙江省粮食补贴规模,不单单要从补贴资金总量上入手,也要在补贴资金来源、补贴范围上扩大规模、拓宽渠道。强化政府对粮食产业的市场引导,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尝试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信贷投入为依托、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粮食投资新体制,突出粮食补贴重点,扩大补贴规模。通过集中使用补贴资金,加大重点产品、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补贴力度。大幅提高粮食补贴额度,保障黑龙江省粮食安全,提高黑龙江省粮食的国际竞争力。重点补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受冲击较大的粮食品种(如小麦、玉米、大豆等),重点补贴粮食主产区、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

(二)合理界定粮食补贴的范围与补贴对象

粮食综合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是发放给所有种粮农户的一种补贴。对真正从事种粮的农户进行补贴,对承包土地进行种植的农户,补贴资金应该归属于土地承包者,鼓励其积极进行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粮食专项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只是发放给符合一定条件的种粮农户的一种补贴。但粮食专项补贴的根本目标是提高粮食产量,并不是一味鼓励农户盲目的扩大种植面积。所以粮食专项补贴应倾向于具有一定的粮食种植规模并且产量较高的纯农户或者以农业为主的兼业户)和家庭农场。

(三)明确粮食补贴目标

针对粮食补贴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我们可以把粮食补贴目标分为保障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户收入两方面。黑龙江省的粮食种植户多是小规模的散户,在生产资料、土地、劳动力成本都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他们能够获得的利润极低,粮食产业明显是急需政府扶持的弱势产业。目前黑龙江省粮食补贴的目标还停留在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的阶段,还远远达不到农户增收的阶段。因此,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稳定我省粮食产量、保障我省粮食安全是粮食补贴的首要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背景下农户经营行为与补贴政策效果研究”(项目编号:11E13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岩.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6).

[2]徐怡红,李 岩.农业补贴政策的结构解析及优化对策[J].改革之窗,2012(04).

[3]肖大伟.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6).

[4]肖大伟,张俊霞,陈颖.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5]逮志刚.粮食补贴对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5).(编辑/穆杨)

上一篇: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流体力学因素对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