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传统文化内涵,还原阅读教学趣味

时间:2022-09-30 03:39:50

把握传统文化内涵,还原阅读教学趣味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多读、多背、多写,这种读、背、写的过程,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理讲,就是在练“气”,这种“气”之于文章的重要性,就像中国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气血”“阴阳”“元气”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一样。这种学习的特点是灵活、自由、随意,然而古人多下工夫在学习本身,而没有研究出一套更科学的学习体系,所以学起来比较盲目、费劲,学习效果只能是“悟性+工夫”。现代语文虽然有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但这种理论体系只是一种客观、冷静的思维形式,和相对主观、情绪化的文章还没有融合起来。表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是以抽象思维形式出现的各自独立的知识短文,与文章的形象思维、情绪思维还有一定距离。表现在日常教学中,传统的方法虽然切合语言文学的实际,但没有能够发挥其优势,现论虽直观、明了,但没有能够让它活起来,造成语文学习上的误区:知识的记忆与方法的模拟,口头上讲的是能力,但实际操作往往只有模拟。没有把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没有把理论规范和语言实际融合起来,没有把中学语文教学统一在中国文化中。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气韵意识,学生在学习中几乎谈不上有气韵意识。由于缺乏对气韵的认识与渗透,因而对文章的分析、问题的认识,乃至词语的理解往往只有作形式上的、浅层的皮毛解读。

比如鲁迅的《药》,讲到华老栓买“药”,一般只按过程讲,把“买药”分为:去、买、归三个过程,这只“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虽然没有错,但这是“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使人不用脑筋想问题,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就这个例子来讲,没有扣紧语言文学的气韵,不便于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即便接受了这个过程,但对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性、艺术性的接受则很有限,甚至会觉得很乱。就像生理学家对人体的认识一样,要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等分类,而不能简单地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那么“买药”,从宏观上可分为去、买、归;但就艺术角度而言,可分为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有人可能会说,按去、买、归的分法,也涉及到了各种描写方法,但别忘了,这样做是本末倒置、轻重不辨的,或者说是在给学生讲“故事”,而不是引导学生领略“故事后面的情趣”(朱光潜《谈谈诗与趣味的培养》下同)。不是在指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自然就讲不出作品的气韵与意境,因为所涉及的描写方法,只是以一种“方法”的形式,以一种技巧的形式、一种“知识”概念出现的,而不是为了讨论作品的意境、气韵、艺术价值。那么,学生也就感受不到这种气韵与意境的美,自然形成不了语文能力,更不能“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如果两者并举、纵横交织,既讲“故事”,更注重感受“故事后面的情趣”,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缺乏“气韵”意识、意境意识的一般表现,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只会听“故事”,而欣赏不了文学艺术。

不懂得中国文化内涵的人,欣赏不透中国的艺术;不懂得中国文化内涵的中学语文教师,教不出有真正语文能力的学生。由于缺少一个核心、一个灵魂,即意境、气韵,因而所讲的知识是零碎的,缺乏条理的,所培养的学生的思维自然也条理不到哪里去,即使形成了一定能力,这种能力也只是“外行功夫”,只是花拳绣腿。

一篇文章,一个段落,或者一句话,一个词,不是因为写得很像才生动,而是因为自然地饱含了作者的深切感受才生动,或者说作者所渲染的情绪折服了读者的情怀才生动,又或者说作者成功地宣泄了他的情绪才生动。所以,如果脱离语境、意境、气韵就讲不出某字、某词、某句话或某篇文章的生动所在,更谈不上情调与韵味。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中学语文组】

上一篇:高等中医药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电子技术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