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课堂观察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9-30 02:29:43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课堂观察的实践与思考

课堂观察是一种对课堂行为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观察的针对性、评价的实证性、教师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其研究目标是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性质、课堂文化等构成课堂观察的观察维度,其研究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诊断、对教师教学研究的推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课堂观察的学习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课堂观察的认识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个要素,教学过程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三个过程,以上五种因素影响了三个过程,而三个过程又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可见,教学虽是复杂的系统过程,但这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是可以被解构的,可以被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课堂观察是依据课堂的基本要素,构建课堂观察的纬度和框架,对课堂实际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对教学行为和教学环节基于实证进行评价和改进。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共同研究教与学过程的有效性,有助于全体参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从而达到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正因教学过程中的要素很多,在教师听课过程中不可能以个人的一己之力关注到课堂要素的各方面,在传统的听评课过程中,我们在听课时更多地关注到教师的教学这一课堂要素,在评课时也常常把要点放在评教学环节的流畅度、内容的严谨性、条理性以及教学设计特色等,对教师的课堂其他行为如提问、解答、呈现方式等其他方面关注较少,而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如倾听、互动、自主等行为更是无暇顾及。因此,建立一个课堂观察的合作体,确定课堂观察的工作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教研组进行了课堂观察的尝试,以期改进我们的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

二、基于教研组的研究目标设定课堂观察的纬度和视角并确定观察点

崔允漷教授系统、全面地对课堂进行观察和解构,将课堂观察框架归纳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4个维度20个视角和68个观察点。进行课堂观察初期,我们采用了“拿来主义”的策略,全组教师按照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四个维度之一进行观察,观察量表直接采用了现成的量表进行记录。试验的结果并不让人满意,由于观察点众多,而我们对观察点的设置没能很好地理解,操作程序也不熟练,导致记录时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课后看着记录的量表,大家一脸无奈。表格里的数据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记录,有记录的数据也零零散散缺乏完整性,评课时的实证性也就没有了基础和保障。试验之后的反思让我们认识到,有必要先减少观察视角不必盲目求全,有必要简化量表,使记录内容清晰明了。经过反思,我们明确了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研究的方法,方法要为我所用,我们要借助这种方法提升教研组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不是照搬其形式。因此,我们确定了以教研组的研究目标和努力方向来设计校本的观察量表,以教研组发展的需求来确定适合的视角,并通过学习相关的理论以确定观察点。

之后,我们做了有关课堂观察的相关纬度的观察视角调整和表格的设计完善。其一,我们重新设计了学生学习维度的观察量表,目的是观察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引导教师重视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建构和主体地位。同时使学生观察量表更为简练,让课堂观察的记录更有可操作性。其次,对教师维度的观察视角进行设计,我们尝试在听评课中从问题导入方式这一观察视角来观察老师的教学过程,引导教师重视用更为丰富的方式导入问题,用更为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问题。与此同时,老师们分别对自己观察的纬度进行更细致的学习和体会,为观察做好准备。以下是我们对于课堂观察进行的尝试和研究。

1.学生学习维度之自主、合作、达成观察视角,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问题

课堂上我们常见在遇到难点问题时,教师往往非常好意地希望能把问题讲透讲细,但也因此占用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挤掉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听”来的知识常常一知半解,遇到应用这一知识解决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束手无策。我因此想到了破茧而出的蝴蝶,美丽的蝴蝶必定经由痛苦的蜕变,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豁然开朗也必须经历思考和感悟。课堂上学生积极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地探究思考,在思考过程中通过合作、讨论、互动的方式,进行思维的碰撞和相互的启发,这种思考和探究过程是教师无法取代的劳动。因此,我们希望在课堂观察中,突出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研究,希望以之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的主体建构提供必要的学习帮助,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上提供保障。以下是我们为此研究目标设计的观察量表:

观察维度:学生学习

研究问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研究

如下是在《振动的描述》这节公开课的课后会议中,学生学习维度的观察者的简要观察数据和点评:

钟某老师:

(1)在自主学习方面,课堂上学生思考阅读时间约为8分钟;合作实验及观察实验时间是19分钟;没有课堂练习时间。

(2)师生互动12次;生生互动3次。其中生生互动包含学生16分钟的实验活动。

(3)学生进行知识整理归纳,构建起三个方面知识体系。第一,将弹簧振子、单摆等简谐运动有机联系在一起;第二,将描述振动的特征物理量(如振幅、位移、周期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第三,将位移时间图像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应用到实际中去。

(4)有半数学生能够做好笔记;要点掌握情况良好。

(5)基本上全体学生观都对学习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6)几乎全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从客观数据上观察到,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共27分钟,落实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15次,学生在互动的基础上建立了位移、振幅、周期、简谐运动等概念,通过画简谐运动图像,掌握了用图像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数据看,学生都体现出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参与热情。但是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提高,特别是课堂笔记的习惯需要提高。从互动情况来看,师生互动次数远多于生生互动次数,如何激发学生间互动值得研究。

刘某老师、江某老师:

这节课充分体现该教师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注重问题的设置与对学生的引导。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关于简谐振动规律的描述,抛开DIS高科技手段,而是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通过三个简谐振动的视频逐帧播放,让学生动手绘制振动图像。在位移和时间关系的探究上,教师留了近二十分钟的充足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描点作图,注重物理教学的过程性,落实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事实表明,让学生自己通过描点作图获得图像,比教师直接呈现图像效果要好得多。

由以上的课后会议的分析和讨论可知,通过对课堂记录数据的分析,教研组老师不仅对这节公开课的优点做出评价,发现该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体验的特点,更是发现了一些被我们忽视的问题如生生互动的激发问题、课堂笔记问题等。这种基于课堂记录实证的教学研究确有其特点和优势,基于数据的分析,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这种基于实证的分析较好地纠正了往常评课过程中的模糊性和过于主观的问题,同时也使青年教师在评课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实现人人积极参与听评课的良好教研氛围,有力地推进了教学研究工作。

2.教师教学维度之问题导入方式观察视角,以此研究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以及问题的难度及教师对问题的表述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问题导入设置极为重要,好的问题导入设置会使学生与学习资料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频繁的互动。同时恰当的问题导入设置会使学生的思考指向课堂学习的核心问题,而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在远离核心问题的方面花费太多时间,保证了课堂的实效性。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希望通过课堂观察这一针对性很强的教学研究方法,引导教师重视问题的设置和导入,通过观察、分析、评价、反思来提高问题导入的水平技巧,提高导入的实效性。考虑到问题的导入呈现方式多样化,我们把观察点设置为教师以怎样的方式导出问题,如通过实例、学生活动呈现问题、通过多媒体课程资源设置问题以及实验演示引发的问题等方式。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应关注问题的难度层次和问题的有效性,以及教师对问题表达的清晰度、启发性、针对性等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的观察量表:

观察维度:教师教学

研究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问题的难度、

有效性及问题表达研究

以下是在《波的形成和描述》这节公开课中,以教师教学维度为侧重点参加教研组的听课活动的教师在课后会议中的简要观察数据和评价:

朱某老师、范某老师:

本节课重点有两个问题:波的形成和波的描述。我们对波的形成导入分别做如下的小结:首先在导入方式上运用多媒体资源导入,视频一:利用慢镜头记录爆炸形成冲击波。视频二:通过一个惊悚的视频(蜘蛛张网捕获猎物)引起学生兴趣,说明了波的形成需要振源和介质,波的传播过程传递了能量和信息。

何某老师、戴某老师:

机械波的传播过程以小组趣味活动形式导入。教师先让八个学生模拟团体操形成波,学生自发的手拉手进行演示,发现波传播不明显,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提出改进实验方法,建议尝试肩搭肩,学生出色地模拟了传播波的传播。使得波传播过程中原本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几个特征:(1)传播过程质点是否随波前移?(2)传播的是什么?(3)各质点的起振方向是否相同?等问题迎刃而解。整个教学设计新颖而且有创意,化难为简。

吴某老师:

我们注意到这节课在导入问题时采用了多个视频材料,这种随时关注课程资源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也应考虑到资源的整合问题,如冲击波与蜘蛛捕食对波的形成这一知识的呈现有一定的重叠,建议可以删除冲击波视频而把蜘蛛捕食分析得更透彻些。如何更为高效地利用资源?如何提出更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同时问题提出的难度层次应有区别和递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从以上的课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于教研组的努力目标和发展方向设计的校本课堂观察量表,对教师的教学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由于我们观察的目标明确即为问题导入方式,开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很自然就会在被观察的观察点上多做思考。如本节课,教师能从更多的视角来思考物理课堂的导入问题,导入形式也丰富多彩,有用心有突破。我们看到了通过课堂观察这一教学研究方法,教研组在问题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我们正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向着更为理想的教学目标前进。

一年多以来,我们对课堂观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总结,由于我们的实践和认识水平均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坚持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践和反思,选择部分观察纬度和视角作为突破口,有关教学其他环节的系列化量表以及学生学习维度的其他量表也正在逐步试验和完善中。我们正用实际行动切实推进教研组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力。

三、课堂观察实践的几点思考

1.自主开发校本观察量表以适合本校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是开展课堂观察的不可或缺的步骤

课堂观察的课后会议评价内容是基于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内容的评价,要根据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研讨,基于实证的课堂观察评价避免了评价的随意性。因此,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是课堂观察测量的起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不同的观察需求将产生不同的观察量表,如何合理地设计观察量表至关重要,必须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使课堂观察量表更合理、更具有可操作性,研究目的更符合教研组的实际情况,以推进教研组的发展。

2.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并形成系列量表,有效地推动教研组的专业水平

课堂的要素很多,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运行过程。面对众多的课堂要素和过程,哪些将作为我们的观察视角,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这样将使得一段时间之后形成的多个量表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并形成系列化。系列化与关联性,使得教学研究更具有连续性,也使课堂观察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更有效地推进教学研究。

3.理解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开创性地为教与学服务

课堂观察作为教育研究方法之一,加深了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有其特色和优势之处,但也难以避免有不足之处。我们不必对一种研究方法求全,我们要做的是认真学习这种方法的精髓之处,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它的优势,开创性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整体性与重点性相结合、人本化与技术性相结合,这些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我们的课堂上本就和谐地存在,那就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对课堂观察做出扬长避短的取舍,让课堂观察这一教育研究方法更好地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善学生的学习做出贡献。

上一篇:谈中考物理开放性试题的设计 下一篇:一年级新生体育编队的点滴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