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国魔咒

时间:2022-09-30 02:10:12

破解中国魔咒

3月的大雨中,一辆“东方之子”从合肥机场向芜湖方向疾驶,打在车窗上的雨点,伴随着有规律的雨刷的摆动,滚落两边。坐在车厢里,我不禁再次想起了美国克莱斯勒集团董事长拉索达最近的一番话。他表示,奇瑞目前的技术水平足以和许多西方汽车制造商媲美,奇瑞正在朝世界一流汽车制造商方向迈进。虽然奇瑞和克莱斯勒正在进行合作,但是我想,这种话也不应该是刻意的恭维。

业界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曾有外国专家宣称:必须要有年产20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1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1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8000至10000人的研发队伍,30至40个实验室,中国自主品牌才可能实现。此种说法的来源无从考证,但是自从1986年国家把汽车产业作为支柱行业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品牌产品寥寥确实是事实。

清单一说或许并不准确,但是“中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就像一符魔咒贴在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脸上。为什么合资企业迟迟不能产生中国的自主品牌?市场换技术的愿望为什么会落空7汽车行业的技术创新壁垒是否太高?中国是否真的不能创造出自己的自主品牌?

安徽,本身是一个农业省份,整体经济也并不十分发达。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是世人皆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为饥饿所迫,冒着坐牢的巨大政治风险,偷偷地把属于集体的土地私自承包,并且在签订的协议上按上手印的事件,震动了全国。但是,他们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得到推广,并通过立法予以确认,倒也成就了一场浩大的土地制度变迁。

奇瑞,十年前,投资二三十亿元,冒着“黑户口”得不到承认的风险,毅然在芜湖郊外那片80多万平方米的荒地上,打下了一根历史性的地桩。这更像一个赌注!

这难道是又一个“凤阳小岗村”?

汽车版小岗村

虽然,安徽省市两级政府笃定上马轿车项目,但是,直到1997年3月18日正式开工的那天,所有人的心里仍然没有谱。因此,奇瑞最开始的产品并不是轿车,而是发动机。而且,在1999年第一台车下线时,奇瑞仍是“黑户口”。只是等到了2001年,才以与上汽集团合作的方式,获得了项目批文。这期间的四年的等待、奔波、劳累,乃至风险,唯有奇瑞人自己心里最清楚。

也因此,当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时,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王太华、省长许仲林悉数出席,而上海方面只有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作为代表压阵,足见安徽省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奇瑞项目终获批文的释怀。

依照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这个被称为“951”秘密工程(即国家九五期间安徽省头号工程)的奇瑞项目的上马本身就带着巨大的风险。奇瑞销售公司副总经理、集团总裁办主任金弋波谈到当时的情景还有些激动不已。他说,奇瑞项目从总体上来讲,安徽省是冒着一定风险上的,如果最终上不了国家的产品目录,会产生巨大损失。

当时的背景是,1988年,国务院在《关于严格控制轿车生产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轿车生产布局的“三大三小”战略,即国家支持一汽、二汽和上汽三个轿车生产基地(三大)和北京、天津、广州三个轿车生产点(三小),明确提出不再批准任何其他的生产点。

其实,国家政策的风险也仅仅是一方面而已。更困难的是,芜湖奇瑞自从上马的一刻起,就没有被老百姓看好过。当时,奇瑞是既无设备,又无技术,也没有市场,简直就是一个三无企业。甚至当以2500万美元从英国福特公司引进一款发动机和一条生产线面临困境的时候,尹同耀面对市委书记詹夏来的质疑,回答了一句:干不成,跳长江!

当时的奇瑞,也绝非一生下来就要搞自主品牌,他们也像当初上汽、一汽、东风等大型企业一样,到处寻找国外的厂商寻求合作,寻求支持。德国大众、韩国现代都曾经是奇瑞的合作目标伙伴。金弋波对记者表示,奇瑞和现代差点就搞成合资公司了。

但是,事与愿违。机会总是擦身而过,背水一战的奇瑞不得不走上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

黑马的品牌困扰

在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奇瑞俨然一匹“黑马”。2002年,奇瑞轿车正式上市第二年,产销量突破5万辆,成功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6年销售30.52万辆,跃居全国乘用车行业第四名,强势挺进以往被合资品牌所垄断的中国汽车行业第一阵营,在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中遥遥领先。

金弋波对记者这样表述他们的经验,“我们的思路可能和其他的企业不一样,我们需要一些超常规的做法。”

但是超常规并不等于抄袭,而模仿则是一种技术进步的表现方式。目前在世界汽车业如日中天的丰田公司,何尝不是模仿的高手呢?现代公司作为后起之秀能够位列世界第七,也非模仿不能也。

奇瑞深谙模仿其中之道,活学活用借鉴之功。金弋波表示,奇瑞自主品牌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继承阶段,就是选择市场中的一些车型,寻找一个标杆执行。第二个阶段是认识创新,所有的想法都是奇瑞自己的,没有一个标杆车型参照执行,完全按照未来市场的需求设计开发。

不过,最让金弋波自豪的是,他说奇瑞已经研发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动机了。技术先进程度自己说了不算,但是,去年年底,奇瑞汽车和菲亚特汽车签订的每年10万辆的6年出口意向合作备忘录应该是明证。也这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首次向发达国家大批量出口汽车发动机。

一位来自美国福特的高级技术专家就表示,奇瑞发动机的许多参数比福特的都要好。

奇瑞确实是一个奇迹,就像在演绎一部现代版“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童话故事。金弋波在采访中一直流露出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结,他表示,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中,没有一个位列前十的中国企业很丢人。而这是奇瑞今后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为之奋斗的目标。

据南汽董事长王浩良转述奇瑞高层的话说,有一次,一位美国议员发飙说奇瑞的质量存在问题,应该拒绝进入美国市场。但是当场有另外一位美国议员站起来反驳说,当初在韩国现代出口美国的时候,你不也这样说的吗?可是现在,你还这样评价现代吗?

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牌的打造也是如此。就连金弋波自己也委婉地承认,在奇瑞急剧发展的过程中,公司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自主创新”其实不能算一种品牌内涵的定义。打动消费者的不是你的产品能否自主,关键是你的产品能够带给他们什么利益。节能?安全?技术先进?抑或其他?同自主一样,“造中国老百姓买得起的车”也同样是更多从厂家的角度激励自己的宣传口号,并没有突出自己差异化的产品、文化的内涵。

如同人一样,人与人之所以有差别,关键在于DNA的不同。十年的奇瑞,创造出中国奇迹的同时,打造世界的品牌仍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上一篇:银行业全面开放的负面影响 下一篇:S-MAX重蹈“大众开迪”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