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诒安堡公共空间使用方式的研究

时间:2022-09-30 01:06:50

漳浦诒安堡公共空间使用方式的研究

摘要:本文在对漳浦诒安堡聚落的实态调查基础上,通过民居们在祭祀活动和日常活动的空间行为深入观察记录,对其公共空问及其行为活动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正确的传承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及特色,并启发更符合村民需求的人居环境营造。

关键词:诒安堡;公共空间;行为活动;使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TU984.11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056-05

1 诒安堡历史沿革及相关研究

诒安堡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湖西乡,地处湖西腹地。时任广西按察使的黄性震献出多年节余的薪俸,为家族独立捐建诒安堡,始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3月),竣工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0月)。是具有历史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军事城堡,于2001年6月由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不得拆迁城内一砖一瓦的祖训下,300多年来,诒安堡整体保存基本完好。诒安堡整体布局上,保留了康熙年间筑堡初期规划格局,城中轴线明确,街巷系统及公共节点清晰,如图1。

目前有对关诒安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布局、建筑风貌和建造者平生的渊源在少量书籍、期刊、报纸等上面作简要介绍。近两年学位论文研究《漳浦诒安堡聚落形态研究》(毕晶晶,2012)对其历史沿革、基地选址、聚落布局、建筑形态、防御体系、以及宗族特征做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福建漳浦诒安堡民居空间的使用方式研究》(谭慧娟,2013)对堡内民居空间和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优劣势做了分析,但对公共空间研究不深。

2 诒安堡平面布局及公共空间

诒安堡城中以公共空间形成中轴线对称布局,公共空间沿着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有护域河-南门城楼-南广场――黄氏大宗-戏台-诒燕堂-梳妆楼。在主中轴线的西北侧诒燕堂西侧有黄氏小宗,小宗前面为月眉池。诒安堡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城楼,相应形成的四个门口与绕堡外一圈的道路相通,东城门与堡外的主要出入道路形成“丁”字形东门口,北城门已封闭。与每个城门相对有一座庙宇,庙宇门口配有一小埕和香炉。共有广平王庙、武庙、三界宫庙、祖师公庙四座庙宇。广平王庙位于堡内东南角,武庙位于东门口对面,直对石板路,三界宫庙位于西门口西部一侧,在石板路一侧,祖师公庙正对东门石板路,与武庙相对;后来增加两座,先生宫庙,位于西南角炮仔楼上,以纪念风水先生,东西土地庙与东西城楼相对。诒安堡内公共空间与建筑主要由街巷空间贯穿其中,主干道为8条2m宽纵横石板路,再衍生其他次要街巷,总体格局多成90度形状联系在一起,途径各宗祠、庙宇、戏台、门前埕等各公共空间,并通往四个城门口。由此可见诒安堡公共空间组成主要有广场开阔空间:南广场、戏台、东门口、月眉池、门前埕等;线性空间:石板路、次要街巷、城墙、堡外主干道等;单体公共建筑:宗祠、庙宇、城楼等。

本文主要研究的诒安堡公共空间,是指户外活动和交流的主要场所。通过调查发现一般活动发生在宗祠、庙宇、南广场、东门口、戏台、月眉池、街巷、城墙,各公共空间布局如图2。公共空间的活动按照性质不同可分为祭祀活动和日常活动。下文根据这两类活动在公共空间的不同使用方式,分别来研究其空间特质。

3 祭祀活动空间分析

诒安堡聚落以其独特的渊源与历史孕育了别具特色的地域风俗,每年有很多宗教、民俗节庆活动。主要有广平王生日、抗大神、元宵节、普度、春秋二祭、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冬至等祭祀节日。祭祀活动空间构成了诒安堡的核心空间,且引发的交往活动往往最多。较具特色的大型祭祀活动有广平王生日和抗大神,故此处以这两个活动做主要详细分析。

3.1 广平王生日

3.1.1 活动概述

诒安堡每年6月25日,是广平王的生日,这一天被称为“王公生”,堡内黄氏五个分支每年轮流负责组织活动,活动重视度仅次于春节。活动流程:早上村民5点多从各自家到广平王庙祭拜王公王妈。6点左右,村里娶新媳妇的男丁抬送王公王妈,将其神像及香炉沿着石板路抬送至戏台空旷地北端,靠着诒燕堂的照壁处放下,途径祖师公庙时,将其香炉一同搬至此,如图4。此后村民接着至此祭拜,如图3-c;19:30左右开始演戏活动,娱神娱人,堡内外村民都会聚集到戏台来看戏,直到凌晨。26日活动与25日一样,直至演戏结束后男丁再将各神像及香炉沿原路返还原地。演戏这两天家家户户做大节,请亲戚朋友敬酒言欢,非常热闹,活动如图3。

3.1.2 活动空间使用

广平王生日活动主要为演戏和宴客,演戏活动主要使用场地为戏台空间。戏台地面平整,铺有地砖,中间无其他设施,是诒安堡内面积最大的公共空间,方便搭建戏台和观看。靠近黄氏大宗这端高起一米六为演戏区,北端空旷地为观看区,四周环以道路。道路东西两侧都是民居并有门口开向戏台侧,南北两端与石板路相接,道路与周边的建筑围合形成了戏台空间。

使用行为特性:按照人流聚集停留时间长短分为短暂性逗留和长久性逗留。短暂性逗留以祭拜为主:祭拜活动场所随王公王妈所在地而变化,主要在广平王庙和戏台北侧神像祭拜区,一般为家庭主妇带上祭品未祭拜,点上炮仗,大部分祭拜活动集中在25日上午;长久性逗留以演戏为主,并引发周边小卖点商业行为。演戏:在戏台空间的演戏区与观看区为主要人流聚集地,演员在戏台上演戏,村民在观看区看戏。看戏人流为堡内各户民居和来自东门口堡外人员,人流聚集在观看区形成前中后三个时间段活动状况,前期以堡内老人和小孩为主,老人和小孩带自家凳子坐在前端观看,小孩喜欢靠近戏台台阶上下攀爬观望;中期是陆陆续续堡外黄氏家族人员赶未观看;后期是部分下班堡内外村民骑着摩托车等人群赶来看戏。亦有少量人群分布在四周的石凳及民居门口石凳或台阶上看戏,形成的区域如图7所示。商业行为:在四周道路外沿聚集摊贩摆有地摊,卖棉花糖、气球等小孩玩具。

整个活动除了主要演大戏聚集人流在戏台空间,与此同时宴客活动亦引发村民聚集。短暂性逗留以邻里之间相互串门喝茶聚集聊天为主;长久性逗留以宴客为主,并引发东门口的集市行为。宴客:村民宴客吃饭一般在家里,但是吃完饭后将茶桌摆放在家门口的街巷空间(一般这种街巷两边都有民居)、埕空间等场地喝茶聊天。集市:在东门口的街道两边早上摆有长长的集市,摊贩卖一些海鲜及蔬菜,以方便当天宴客。

广平王生日促进了更多不同年龄阶层人群聚集交流,活动具体有生命力及延续性,对公共空间起着积极影响的作用,增加公共空间活力。

3.2 抗大神

3.2.1 活动概述

诒安堡每年正月初九在南广场等处进行抗大神活动,也是5个分支每年轮流组织活动。活动流程:初九早上村里今年娶新媳妇或生了小孩的男丁负责将所有神像从各庙宇搬出,通过石板路一南广场聚集到黄氏大宗,诒安堡村民也到黄氏大宗祭拜求福,南广场也摆上香案,此时黄氏大宗形成主要精神寄托空间。中午一点半左右将众神像拾出大宗放在门口墙体两侧,而在南广场空旷的场地上进行抬神转圈祈福活动,村里人群热闹非凡。下午三四点左右村民点燃社火进行跳火堆,村民将一尊尊神像跨过火堆,活动结束后人们争相夹走燃烧着寓意福气的稻草,再将众神像抬回大宗,村民再次祭拜祈福。傍晚六点多村民点上松明,抬出众神像从黄氏大宗左侧沿着石板路开始绕堡内一圈,神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炮竹迎神,接着从东门出城绕堡外一圈再从西门绕回大宗,村民离开之前接着拜拜祈福。晚上烟火不停的放,晚上二十点左右再将众神像沿原路抬回各自庙宇。活动如图5所示。

3.2.2 活动空间使用

使用行为特性:整个抗大神活动,短暂性逗留活动以祭拜和绕城为主,祭拜:村民在黄氏大宗进行,根据活动不同时期而进行,绕城:主要为抬神沿石板路经过各家门口时发生的迎神行为;长久性逗留活动为主:拾神转圈、跳火堆,在空间上,以大宗和南广场形成的主要中心区域联系了宗祠、庙宇、石板路等各空间场所。拾神转圈:轮流不同的四个男丁扛着王公或王妈(有时会有女子抬着王妈)在南广场中心不停的转圈祈福,部分村民在南广场周边、城墙上围观;跳火堆:在南广场中心进行。

这些活动给居民一种精神寄托,活动空间承载相应人流聚集活动,以满足村民延续传统文化所需,同时有助于维系整个家族的团结与感情交流。

4 日常活动空间分析

诒安堡的公共空间是堡内居民户外的主要活动场所,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使用频率最多的地方为南广场和东门口。

4.1 南广场

南广场是堡内主要的开放性广场空间,也是诒安堡内较大且丰富的公共空间区域。位于诒安堡中轴线大宗出口处,中间为条砖大面积“T”型硬铺地,左右侧与石板路相连并被贯穿中央,北侧位于并列布局的黄氏大宗、东官厅和西官厅的埕空间及小巷道直接相连;南侧周边至城墙植以绿化,硬铺地南端沿着中轴线至达南门口,能通过门口看到门外环绕的护城河,环境优美。

在调研过程中,对南广场个空间进行一整天观察。发现活动最频繁和丰富的是午后和傍晚时分。图6为南广场调研一天的最频繁时段的行为活动记录。最主要的行为为日常从南门口出去劳作。

使用行为特性:可以看出主要为人流可分为特意前往停留使用和必要性通过行为。

通过使用:主要以村民“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行为路径通行南门口为主,有时邻里相互撞见带来短暂伴随性闲聊。

逗留使用:短暂性逗留行为活动有家务活动引发靠近广场居住的村民出来在树干等处晾晒衣物、通行村民与周边门口村民偶然式短暂聚集闲聊。长久性逗留行为活动有放学娱乐聚集小孩在广场上骑自行车追逐玩闹,晚饭时用餐活动聚集大人们在自家门槛、广场旗杆石上喂小孩饭且相互交流、傍晚时闲谈交流聚集村民有目的的搬出餐桌椅子在自家门前空间围合起来喝茶等。逗留使用人群特性:日常使用人群以居住堡内的小孩和中老年人居多,而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或已搬迁至堡外。如图7南广场常发生的活动类型分析所示。

南广场空间较为开阔及靠近居民门口的位置环境,加上其对内性强,给堡内提供了安静和安全的环境,较适合中老年人和小孩停留和聚集,加上周边居民的便利性,转移了部分居民生活行为,倾向于休闲生活型广场。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了自发性的户外活动场所,而现代城市的这种活动空间场所往往很缺失。

4.2 东门口

东门口位于诒安堡城墙东城楼门口处,两条街道相交而成的空间区域。占据整个堡内的主要连接堡外的过渡要道,东门口外都是新建民居,经济比堡内发达,门口摆有早市,小卖店,不远处还有湖西小学,静思亭,老年人活动中心等。

通过调查发现,如图8,使用时间特性:主要分布在早上和傍晚时分两个时间段活动频繁;

使用功行为特性:通行主要包含人流和车流两部分的出行,停留的短暂有在南侧街角临时摆地摊所引发的买卖、商铺买卖引发门口伴随谈;长久性逗留行为有闲聊静坐的老人们,搬椅子长时间靠在东城楼脚边界下晒太阳、休憩聊天、观望,因为这相对为静区,有庇护性、有开场视野和热闹的人群吸引老年人自发的聚集;北侧街角的固定地摊已发的买卖及交流;上下学时玩耍的小孩等各种行为活动类型。

东门口周边设施较少,为道路交叉口,环境相对喧哗热闹,使用方式与城市住宅区不同,村民更多受到邻里关系的影响,加上闲散时间自由,人流聚集和逗留交往的时间会更长。除了基本交通功能,以商业聚集引发老年人休憩、小孩玩耍、人流聚集闲谈交流等各种行为。实质上这样的动静区域相结合为堡内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商业化广场。

5 公共空间活动比较分析

通过访谈和行为等实态观察发现,各公共空间使用状况在祭祀活动和日常活动不同时期变化如下图9所示。

可以看出,祭祀活动占据诒安堡主导地位,是主要的使用方式;广场和城门口(东门口)是主要的活动空间;宗祠(黄氏大宗)、戏台及庙宇仅在祭祀活动时期使用较高的空间,而日常则不常用;而街巷空间是日常和祭祀活动两个时期段都常使用的空间。城墙和月眉池功能已弱化,使用不多,基本闲置。

6 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通过对诒安堡公共空间及其行为活动分析,得出以下启示:

6.1 祭祀活动主要有广平王生日和抗大神。广平王生日主要活动场所为戏台、广平王庙、祖师公庙、街巷;抗大神主要活动场地为南广场、黄氏大宗、街巷、庙宇。活动空间主要为传统祭祀仪式所需固定空间。

6.1.1 短暂性逗留活动:在宗祠、广平王庙、戏台北侧等场地的祭拜活动,在石板路及家门口的迎神活动。同时引发邻里之间短暂性聊天,以传统院落式门口聚集最多。

6.1.2 长久性逗留活动:在戏台中央及周边的演戏,南广场的拾神转圈、跳火堆,街巷空间的宴客。同时引发邻里之间在门口台阶坐着聊天,摆上座椅在门口喝茶以及东门口的集市买卖行为。这些空间一般面积较大,设有硬铺地或长时间逗留的活动设施物。

6.2 日常活动主要发生在南广场和东门口,大部分为通过使用。停留使用因各空间位置、形态、周边环境等因素差异,造成使用行为的差异,可分为休憩生活型南广场和商业开放型东门口。

6.2.1 短暂性逗留活动:在南广场的通行、周边居民的家务劳作,主要因南广场空间位置直达南门口和周边居民门口。东门口主要有临时地摊买卖、商铺行为,并引发的伴随性闲聊。

6.2.2 长久性逗留活动:在南广场的小孩放学后娱乐、大人和小孩用餐、中老年人的在门口聚集聊天行为,东门口的固定摊位及商铺买卖行为。并引发堡内老人搬椅子在城楼下的静坐、放学小孩玩耍。南广场较为开阔,对内性强,促使邻里交往与休憩的活动场所;东门口是堡内居民生活主要出入口,对外性强,是农村与现代化新生活相适应的商业区域,促使买卖行为和人流聚集的场所。

由此可见,祭祀活动和日常活动与公共空间有着紧密互动的关系,并以祭祀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受传统生活习惯、邻里关系、空间性质、空间形式及设施等不同因素下,传统公共空间影响着村民的行为活动,形成了不同的空间特质,促发行为活动的发生。了解诒安堡的地域文化下的行为活动,再看行为所承载的公共空间,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诒安堡公共空间的意蕴与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1]曹春平.闽南传统民居.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2]任燕.自然村落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的环境行为研究,建筑学报,2011年.

[3]李志民,王琰.建筑空间与环境.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4]毕晶晶.漳浦诒安堡聚落形态研究.厦门:华侨大学,2012.

上一篇:联发科进军大陆:成功实现“农村包围城市” 下一篇:双垫矫治器矫治下颌后缩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