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复合异丙酚在胃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对照

时间:2022-09-28 10:07:54

阿片类药物复合异丙酚在胃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对照

【摘要】 目的:分析阿片类药物复合异丙酚在胃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按照双盲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A组和研究B组各36例,分别给予异丙酚镇静、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镇静以及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镇静,观察比较三组患者各种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研究A、B组的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A组的呼吸抑制情况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布托啡诺; 瑞芬太尼; 异丙酚; 胃镜检查; 效果

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其检查过程中常因疼痛不适感影响其与医师的配合,进而直接影响检查时间,在常规检查过程中常利用异丙酚等药物的麻醉以达到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1]。本文主要对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的108例胃镜检查患者利用阿片类药物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其中ASA分级为Ⅰ级62例,ASA分级为Ⅱ级46例。按照双盲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A组、研究B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A组36例患者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25~65岁,平均(41.3±6.2)岁,体重45~68 kg,平均体重(52.5±3.3)kg;研究B组36例患者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25~61岁,平均(42.1±6.3)岁,体重45~69 kg,平均体重(42.5±3.5)kg;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26~63岁,平均(41.9±5.8)岁,体重47~72 kg,平均体重(52.8±3.9)kg。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及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ASAⅠ~Ⅱ级;年龄≥20岁;无病态肥胖;无非甾体类药物过敏史;无意识障碍及精神疾病;语言表达能力无碍;配合检查方案者[2]。(2)排除标准:年龄≥65岁;严重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长期服用阿片类镇静药物;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长期酗酒及对使用药物过敏反应者[3]。

1.3 方法 三组患者均于胃镜检查前7.5 h常规禁食禁水,术前常规给氧并建立静脉通路,监测患者检查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观察标准:HR90%、

1.3.1 对照组 在胃镜检查之前,对照组予以0.5 mg阿司匹林,静脉注射0.15 μg/kg瑞芬太尼。在患者检查过程中,对照组使用单纯异丙酚静脉注射,不复合使用阿片类药物,用量2~3 mg/kg,其中要根据其麻醉反应情况增加异丙酚的用量[6]。

1.3.2 研究A组 研究A组注射布托啡诺联合异丙酚,其中布托啡诺的用量为10 μg/kg,异丙酚的用量为1.5~2 mg/kg,缓慢推注,时间60 s左右。在患者检查的过程中根据其麻醉反应情况增加异丙酚的用量,一般为20~30 mg,直至胃镜检查结束之后。

1.3.3 研究B组 研究B组静脉推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瑞芬太尼用量为0.5 μg/kg,异丙酚用量为1 mg/kg,缓慢推注,推注时间60 s左右。

1.4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胃镜检查过程中的各种观察指标,主要包括:(1)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2)患者各时间段的HR、MAP及SpO2评分;(3)记录患者术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其中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低血氧等[7-9]。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三组操作时间、意识及定向力恢复时间的比较 经研究资料显示,三组胃镜检查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B组的意识恢复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各时间段HP、MAP及SpO2的比较 经研究资料显示,三组患者检查过程中HP、MAP及SpO2与检查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检查结束后恢复正常,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

2.3 三组检查后各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经研究资料显示,三组患者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的低血氧、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研究B组及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麻醉方法在胃镜检查过程中的麻醉效果,分析临床实际应用中最有效的麻醉方案以缓解患者的临床不适感。其中对照组单纯使用异丙酚镇静,研究A组采用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镇静,研究B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镇静。研究过程记录患者操作时间,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操作时间无明显差异,提示在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的感受直接影响其操作时间。有效的麻醉镇痛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等各种不适感,同时还能加强患者的依从性以缩短检查操作时间。此结果与况芳祥[6]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镇静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报告中的结果相类似,说明此结果具有临床科学价值。通过对比三组患者具体情况发现,研究A、B组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分别为(1.9±0.7)min和(1.9±0.9)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1±1.2)min;同时两组患者的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为(3.1±0.6)min和(3.2±0.4)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8±0.4)min,提示患者单独使用异丙酚的麻醉剂量较大,患者清醒时间稍长。研究结果表明,异丙酚复合使用阿片类镇痛药能有效地减少患者操作过程中对异丙酚的需求量,缩短患者清醒时间[10-12]。此结果与赵客松[7]使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相类似。

分别对三组患者检查前、中、后的HP、MAP及SpO2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记录,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检查过程中HP、MAP及SpO2与检查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检查结束后恢复正常。说明三种不同麻醉用药方法均能取得一定的麻醉效果,同时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比较稳定,麻醉效果会影响患者HP、MAP及SpO2等数据情况。同时分析三组检查后各时间点的HP、MAP和SpO2等数据,结果显示三组间差异不明显,说明三种麻醉方法虽有不同但是其对患者的恢复情况影响不大。根据记录显示,三组患者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说明三种用药方案对患者血压及心动情况影响较小;研究A组未发生低血氧情况,呼吸抑制发生率为2.78%(1/36),研究B组的低血氧及呼吸抑制发生率均为19.44%(7/36),对照组的低血氧发生率为16.67%(6/36)、呼吸抑制率为22.22%(8/36),研究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研究B组及对照组(P

综上所述,阿片类药物复合异丙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麻醉效果较好,其中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镇静在胃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显著且呼吸抑制情况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冬梅.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用于胃镜检查治疗术的麻醉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3):175-176.

[2]毛芳.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6):633-634.

[3]察广雄.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经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术的临床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2,32(5):365-368.

[4]钟瑛.异丙酚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利多卡因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3B):17-19.

[5]赵峰.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在无痛胃镜麻醉中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1):2100-2103.

[6]况芳祥.异丙酚和咪哇安定在胃镜检查中的镇静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236-237.

[7]赵客松.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镇静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4):125-126.

[8]谢傲爽.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26(178):106.

[9]孟瑞仙.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无痛胃镜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0):132-133.

[10]王朝霞.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7):89-90.

[11]屈文平.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门诊无痛胃镜检查5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1):7720-7721.

[12]赵春岭,马宪平.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77-78.

[13]江波.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82例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6):177-178.

[14]屈瀚,吴永伟,韩俊.异丙酚、芬太尼及瑞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4):373-376.

[15]吴德华,陆学芬,吴东进,等.右美托咪定对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末梢灌注指数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9):3312-3314.

(收稿日期:2014-04-23)(本文编辑:欧丽)

上一篇:依达拉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 下一篇:血清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