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支架理论,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时间:2022-09-30 01:02:35

利用支架理论,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一、支架理论的相关论述

支架理论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者同伴帮助下能够完成任务水平的差距。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称为现实的水平,在成人指导或者同伴帮助下完成的水平称为潜在水平。教学正是要促进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的转换,并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区。支架理论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强调为学生新知识的建构搭建脚手架,促进学生完成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支架式教学指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内化新的知识技能,并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新的或者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以自己提供支架或者同伴提供支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逐渐完成新知识的任务或者理解新的知识点。支架式教学理论提供支架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教师根据具体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指导,但由于学生人数的限制,教师的指导大多表现在针对全班学生的平均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同伴提供支架,课堂成员之间互为支架,通过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二、支架式教学的一般过程

支架式教学在化学中的应用主要有六个关键步骤,分别是搭脚手架、引入情境、探索引导、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和评价反馈。这六大要素贯穿于整个支架式教学的过程。情境的引入也是情境设置,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出一种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在苏教版初中的化学教材中,这一特点很显著,每当新的章节出现,课前的导入通常是形象的图画、绚丽的实验案例。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一章节进行预习,用导入型的语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对过往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回忆性的连接。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合作的学习,或者说协作式的学习很重要,因为化学涉及许多实验环节,不是一个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评价反馈是教师在课后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成果进行反思,做出几个方面的评价,总结失误,作用于今后的教学中,是对学生另一层面的了解。

三、利用支架理论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于支架式教学在化学中的系统应用,我们选取《性质活泼的氧气》这一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来讲解其具体操作过程。

1.搭建支架,创设情境:之前学生通过前一节课关于空气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但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使用已有知识的热情,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教师通过PPT展示潜水运动员背着氧气罐在水中自由地遨游,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氧气罐这么重,潜水运动员一路都要背着?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没有氧气罐,潜水员会出现呼吸困难,氧气是人们呼吸所必需的,教师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氧气。

2.独立探索:在探索氧气化学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展示氧气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实验。实验前说明要让学生完成的任务,包括观察实验前、后的现象,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写出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独立学习,了解氧气的基本知识。

3.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疑问,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释木条复燃的基础上展示铁丝燃烧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更深一步的理解。并探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搭建支架。

4.升华认知: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对氧气化学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晰,这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该小组的学习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形成不同小组间的知识交流,更大范围地发挥同伴支架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结合以上两个实验中的实验表达式,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氧化反应的定义,并最后由学生以自创的方式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

5.评价反馈时,由本班学生组成的评价小组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在独立探索、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投入状态,学生在同伴合作中的发言和倾听水平,在展示环节中学生的板书、讲解的语言和讲解的过程等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方式上,教师要注重支架教学的“支架”概念,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是支架,而不是学生的拐杖,要注重学生自主思维的养成。

综上所述,化学是一个基础性学科,是初中教育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属于程序性知识与概念型认知的结合,其理性思想对学生今后工科的学习及其重要。化学反应着事物的本质,教师要使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刻下痕迹,就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固化,化繁为简地运用支架式教学,启迪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做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课题。

上一篇: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 下一篇:从三维目标解读化学开放式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