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29 10:54:27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受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短期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要从政策支持、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和对企业的引导方面来加速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 节能降耗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其实质在于提升和应用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减排和储存技术,以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并可能发展成为规制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对我们的一个巨大挑战,更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良好机遇。

1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近期看,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的根本途径。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

1.1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继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设立目标后,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本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和政策,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1.2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与灾害的频率与强度明显增大,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加,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面对未来气温升高及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

1.3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而来自能源结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方面的原因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现实的挑战。为了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而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导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所以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英国,其目标也是到2050年建设低碳经济社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目前处于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向低碳经济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2.1 产业和能源结构的挑战

我国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许多中小企业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加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等社会发展态势不可避免,对能源的巨大要求使得企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意识较差。而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0%以上。这种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和单一的能源消费模式高碳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十分艰巨。

2.2 低碳技术水平的挑战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技术的关键,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很多困难:一是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我国低碳技术项目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三是中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领域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许多情况下,中国只能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这对中国显然是一个沉重负担。

2.3 路径依赖的影响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这种现象成为路径依赖。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基础设施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等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石化能源技术依赖严重。当面对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很难摆脱。

2.4 强制性减排的挑战

发达国家从未放弃过将中印拉入减排行列,挑战来自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伴随而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尽管中国的碳排放许多来自出口产品,发达国家在享用中国廉价商品的同时,还要指责中国的排放。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比2005年减排40%-45%,从而把中国彻底推向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归路。

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创新低碳技术。纵观世界各地为发展低碳经济而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应采用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立体式”的管理模式,加快低碳经济的迅速推广和应用。

3.1 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指导

确立以低碳经济理念为发展经济的指导原则。一是要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并落实到年度计划中,让低碳理念渗透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目前国务院正在起草《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涉及建设低碳经济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配套政策、重点工程等诸多内容。各地也应该尽快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既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又能加速本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二是要尽快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规。发达国家均将制定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作为推进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做法,我国也应尽快考虑从财政补贴以及税收方面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低排放的环保、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

3.2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

一是发展具有低碳特性的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消耗大量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第三产业单位能耗量非常有限。我国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应提升现代生产业的比重。二是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优先开发新型的、高效的低碳技术,打破路径依赖。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研究和开发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的低碳技术。三是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要从根本上解决节能减排问题,首先要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要落实下去;其次要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逐步从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市场化过渡,从而使企业产生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再次,继续培育和推广循环经济型企业和园区,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

3.3 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首先是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转型的原动力。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是否能够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弱,政府要加强对国家级研究机构的长期投入,构建国家级的低碳技术研究机构,整合国内现有的技术资源自主创新,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支持引进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二次创新,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加快如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其次是加大对低碳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政府未来投资的重要领域,加大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持。同时支持各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优先安排低碳经济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确定的项目和企业。

3.4 加强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引导

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角,政府应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发展低碳经济。一是建立奖惩机制。制定节能减排的刚性约束指标,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核算指标和控制排放、治理污染的责任机制。对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项目要严格把关,并对完不成年度节能降耗指标的企业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县四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节能减排领域,重点支持一批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节能减排项目。三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既然短期内无法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那么煤炭的清洁转化和多联产综合利用就成为能源消费战略的重要内容。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煤炭清洁利用新技术比如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工程,鼓励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群.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J].财会研究,2009,(23):

28-30.

[2]姜鑫民.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之路[J].低碳经济与碳金融市场,2009,(24):45-47.

[3]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要有紧迫感[J].求是杂志2009,(23):50-52.

上一篇:园林绿化的功能和养护 下一篇: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