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比兴”修辞格的翻译探析

时间:2022-09-29 09:31:43

陕北民歌“比兴”修辞格的翻译探析

一、陕北民歌翻译研究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向全世界的传播和推广,是翻译工作者无可推卸的责任。陕北民歌既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抹亮色。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和艺术化的努力,使陕北民歌走出中国,唱响世界,令更多的地区和民族了解它、接受它、喜欢它,具有促进国际交流和沟通的重大意义。因此,翻译好陕北民歌,无疑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向外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陕北民歌译介工程”倡导“将优秀的陕北民歌(包括红色民歌)以新的语言形式推介到世界和当代各种文化活动及学校教育中”,这项文化“跨界”工程也对我国“红色文化”向全世界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并且有助于吸引更多外国友人关注陕北文化,促进陕北地区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陕北民歌中的“比兴”修辞格

从文学层面来看,陕北民歌歌词大量地运用了《诗经》国风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增强了陕北民歌的文学魅力。特别是信天游里,许多歌词,通常是上句起兴,下句点题。运用比兴引起人们广泛的联想和想象,使抽象概念或隐含的感情活动变为具体形象,令人易于理解和感受,并给人美的享受。例如:“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叫一声哥哥你快回

来》),上句的一对对鸭和鹅的意象为后面眺望哥哥的抒情描写起了兴。“酸汤荞面辣子红,大女子吊辫爱死人”(《拔起黄蒿带起根》),上句用当地人熟悉并喜爱的酸汤荞面调辣子来打比方,通过人们的“通感”,以味觉所感触的具体的美,引起人们视觉的美感。“五谷里(个)田苗子 / 惟有高粱高 /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 / 数上(那个)兰花花好。”(《兰花花》),这句前边便是后边的“比”――用高粱在五谷里的高挑比兰花花在女子里的出众,不光形象贴切,而且意境优美。“阳洼洼糜子背洼谷 / 那达想你那达哭。”(《什么人留下交朋友》)这便是“兴”――先咏糜谷之事以引起怀人之词,不光能使表情达意顺理成章,而且还为人物活动创设了阔远的背景。“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明显用的是“起兴”的手法:用“红日初生,光照大地”的景象引出一代伟人,形容他对中国人民的影响。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对最具代表性的比兴手法的翻译直接决定着译文的质量。

三、“三美原则”对“比兴”修辞翻译的指导意义

1978年,许渊冲先生在《诗词四十二首》序言中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上,提出了古诗翻译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的理论。他提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在“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陕北民歌描绘了陕北高原的社会生活风貌,展示了陕北高原的自然景观、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它体现着人情美、意境美、风情美、绘画美、形式美。因此,在“三美”原则指导下,对陕北民歌的翻译有助于将其民族文化之美、民俗文化之美、民歌艺术之美再现和创造出来,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出去,将陕北民歌推广到世界各地。

如“天上的星星配对对,人人都有那干妹妹。”(《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Why Must A Man Love A Woman?)译为“Over head the stars in the sky appear in good pairs, And man and woman must have their love affairs.”这句歌词用“天上的星星配对对”起兴,揭示人类产生爱情结成伴侣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表达得既含蓄又深刻,译文在翻译时就要把这种美感传递出来。再如“三月里(的个)太阳红又红,为什么我赶脚的人儿(哟)这样命苦?”译为“The sun is so red and hot in March. Why am I so miserable as a transporter?”翻译时要表现太阳的热,来反衬赶脚人的苦;用太阳的美,反衬赶脚人的悲。

因此,用“三美”原则来指导陕北民歌中“比兴”修辞格的翻译,可兼顾其文学性和艺术性,再现陕北民歌的本真韵味,表达陕北民歌的语言魅力,这对于传递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推动陕北民歌走向世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缑斌.论民歌翻译的学科定位、历史现状及其策略[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4).

[2]李林波.在诗中聆听歌的回音――评《西北回响》兼论陕北民歌的翻译[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3).

[3]垄耘.说陕北民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4]王宏印.西北回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王会娟,胡德慧.“三美”原则指导下“信天游”歌词文本的翻译研究――以王宏印教授《西北回响》为例[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3).

[6]王沛.陕北民歌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1).

[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上一篇:如何通过词汇教学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 下一篇:民航英语机上广播词的语音连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