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职教育有效教学的研究

时间:2022-09-29 08:36:47

促进高职教育有效教学的研究

摘 要:教育事业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教育部门高度关注的话题。本文以高职教育为研究视角,针对发展高职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影响高职教育有效性因素的阐述,总结促进高职教育有效教学的策略,旨在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有效教学;职业技能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是伴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具有多重优势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具有“双师性”和“应用性”的办学特点,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大量人才。因此,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将在文章中为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有效性提出若干建议,期待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实用性人才。

一、促进高职教育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要求

随着现代化建设脚步的加快,高职教育未来必然实现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同时经过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极强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同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实现“产学合作”指日可待。因此,高职教育需严把教学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找到适应其发展方向的内在需求[1]。

2.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要求

在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中,高职教育的招生总数将进一步增加,培养目标将与现代社会人力资源市场需求适应,而且高职教育必然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为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有效性能够实现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学习制度、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和进步,是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二、阻碍高职教育有效性的因素

1.教学目标层面

纵观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高职教育一直以职业岗位为教学的核心,受教者所接受的教学全部具有一定针对性,课程设置中对专业性、系统性、科研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使得教师不明确从什么方面发力去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使学生不清楚在什么方向进行努力,实现学习目标。

2.受教者素质层面

高职教育生源一般是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高考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受教者普遍基础比较薄弱,导致对高职教育课程的理解程度不够,进而使得高职教学有效性不高。

3.师资力量层面

在学校这个舞台上,教师和学生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师资力量对实现教学有效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高职教育中,学校对教师的定位不够合理,师资水平不达标,未能全面达到高职教育师资水平的要求,导致有效教学不能顺利实施。

4.教学方法层面

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结构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采取系列创新特色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但是,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今高职教育中教学方法依旧停留在传统阶段,不适应新环境下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新需求,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

三、促进高职教育有效教学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的类型不同,教学目标也应该具有一定差异,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出现错位和越位的情况。高职院校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定适应专业发展的教学目标,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实施。

2.重新审视师资定位标准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专业特色重新进行师资定位,使高职师资队伍成为一支具有教育水平、职业水平、岗位指导水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水平的新型教师团队,确保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有效贯彻落实[3]。

3.全面提高教学组织性

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要根据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足等现状由难而易、由浅至深地展开教学活动,同时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讲授职业规划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有效教学水平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是未来人才类型规划的需要。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起教育部门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变革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高职教学的有效开展,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使高职教学更好地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大批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薛 栋.促进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有效教学”的路径研究――基于“高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J].职教论坛,2015,5(10):69―74.

[2]彭四平.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教育有效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6):80―82.

[3]卢志标.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有效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0(24):189―191.

上一篇:嘉兴:“五重点”打造智能家园 下一篇:网上网下同心圆 共推网络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