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生型”学习共同体与高校学生自我管理

时间:2022-09-29 07:20:02

试论“生―生型”学习共同体与高校学生自我管理

作者简介: 徐志敏,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管理大多强调教职人员的管理,忽略了学生的自我管理。高校学生已是成年人,身心各个方面均达到能够进行有效自我管理的成熟度。因此高校学生本身就是学校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生间的自我管理需要需要一定的组织载体,非正式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了外在环境与组织载体。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 学生自我管理 组织载体

学生是学校最多、最重要的资源,学校中的其他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存在而存在,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但是我们在想尽办法促进学生发展的时候却忽略了学生本身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等学校中的学生,他们拥有成熟的体魄与人生观、世界观,能够进行独立观察、分析和判断,虽然在知识、技能等众多方面仍然需要学习,但不可否认高等学校的学生已经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在一个自愿组成的团体中,这种自我管理的能力就更能够凸显出来。因为学生自我组建的团体必定是建立在共同的爱好或目标之上的,在这个团体中大家有共同的愿景、平等的身份、共同的语言,相比较于正式的学习组织而言有他自己独特的优势――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这样的组织中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势必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弥补其他管理的不足。

一、 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了组织载体

(一)学习共同体及其分类

近年来学习共同体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大多从创新学习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很少有从管理角度,尤其是从学生自我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分析。本文试图从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角度来分析生-生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由学习者与助学者或学习者与学习者共同参与,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形成的稳定的学习关系或学习组织①。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形式有多样,按照参与成员划分,包括“师―生型”、“生―生型”、“师―师型”,按照组织层次可以划分为班级学习共同体、校内学习共同体、校际学习共同体等形式,从学习的对象特征上看有理论学习共同体、实习场合实践共同体之分。本文从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角度探讨学习共同体,所以只探讨“生―生型”学习共同体,即学生之间自发组织建立的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形式,强调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相较于“师-生型”学习共同体“生-生型”学习共同体完全是由学生组成,所以共其管理也完全是由学生自己进行,不受教师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该共同体在促进、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方面有更大的优势。生-生型学习共同体在成员共同兴趣爱好、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自发形成,几乎没有外在力量的影响,如师-生型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这一助学者的影响。第二,生-生型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是身份一致的学生,平等的身份让他们有更多的平等与自主意识,同时还会加大成员彼此间的竞争力。

(二) “生-生型”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组织载体

组织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和一定资源并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群体。组织的存在不仅可以把相互分散的人员聚集在一起,还可以起到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的作用。从组织的概念来看,学习共同体拥有组织的各个要素。学习共同体为其成员提供了组织作用,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了组织平台,在这里不仅强化了成员个体对自身学习行为的管理,同时也加强了成员间彼此的管理。

在目标追求上,学习共同体追求群体中的个人发展,通过互动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不让任何一个成员掉队,倡导差异化发展。

在规章制度方面,生-生型学习共同体有自己的规定。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共同体会对团体成员的行为作出一些基本的规定,比如:按时参加集体活动、规定成员上课的不良行为、准时完成团体任务、每天的学习时间等。

在组织成员上,生-生型学习共同体是由学生完全自发组成,他们拥有平等的身份,共同的愿景、大致相同的阅历与学历。

二、 学习共同体中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性强

生-生型学习共同体的自发性决定了其成员较高的自主性。没有诸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学生之间通过平等的身份、良好的关系,在交流与分享中发展。学生能动自觉的自我管理过程正是体现于共同体中的各个活动中。

首先,学习共同体一致的目标与共同的愿景。生-生型学习共同体不像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一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背离,成员清晰的共同个人目标就是共同体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个体目标的汇集,而是与个体目标一致。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是每一个成员充分进步、提高,这正是每一个成员的目的。共同的目的使得学习共同体成员对共同体有更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其次,管理主客体的统一性。学习共同体没有鲜明的组织层级,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任何管理活动都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目标、管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各个基本要素有机结合,静态上构成了管理组织,动态上形成了管理活动。管理主体是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是管理主体行为的承受者。自我管理的精髓和灵魂在于“自我”两字,在于管理主体和客体合二为一,学生既是学习管理行为的施行者,又是管理行为的承受者,这种双重角色既有利于激发管理的积极性,又便于根据自身需要,“因己管理”。

第三,管理范围的广泛性。学习共同体中的学生自我管理突破了学校课堂学习的狭窄范围,涉及到从课堂学习到课外学习、课间休息,从日常学习习惯到学习行为的养成,从独立学习到与他人的合作学习。

第四,管理角度的多维性、系统性。自我管理是一个多维结构:在认知上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在情感上分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自我悔恨;在意志上分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在行为习惯上分为自我训练、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检查。自我管理有利于管理主体的全方位、多角度,各个角度、各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以产生综合效应。

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一旦被充分激发、利用,不但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高校管理的不足,且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因为管理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调动多方面的能力与知识才能有效完成。虽然生-生型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初衷是学习,但由于管理的复杂性以及学生个体能动自觉性的充分发挥,会在众多方面促进着参与者的进步,比如:沟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等。目前我国高校在促进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方面还很薄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生-生型学习共同体的完善,为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良好的组织平台。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涵.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J].现代学校领导与管理,2013,(4).

[2] 潘洪建.“学习共同体”相关概念辨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3,(8).

[3] 辛源,冒荣.大学学习共同体:创新学习视角下的解读[J].江苏高教,2008,(2).

[4] 乔桂英.“学会学习”与学习自我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39-40.

[5] 蔡跃,陆歆弘,陆歆宇.德国教育体制下大学生自主管理初探[J].教育管理,2008,(1).

[6] 魏学文.论构建高校学习共同体[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

上一篇:大学生理财分析 下一篇:浅谈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