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所在女学校德育创新研究

时间:2022-09-29 06:43:45

进城务工人员子所在女学校德育创新研究

一、利用真实情境德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背景与意义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还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通过故事、名人名言、法规的说教进行德育工作。这些虚拟的道德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与受教育者切身利益关系甚微,从而也就难以引发受教育者真实的道德冲突。学生内心没有真实体验,无法促进形成真正的道德行为。可见,虚拟的道德情境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不乐观。与虚拟的道德情境相比,真实的道德情境与学生切身利益挂钩,能够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道德行为要求,因而蕴含着直接的道德教育价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成长除了发展之外有其独特的问题,他们面临着比一般儿童更多、更现实的道德认同危机、道德心理冲突以及潜在的危害问题,这为利用真实情境实施德育的方法提供了更多的现实基础。

(二)利用真实情境德育教学模式的探究

1.利用真实德育情境教学模式的程序

利用真实情境德育教学模式一般可依循“真实情景的利用或创设—体验—认知—践行”这一操作程序展开。第一步,真实情景的创设和利用。可以由教师安排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也可以直接利用身边的某个事件,情境的利用或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应从正面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而不是指责做错的学生。(2)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尤其是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水平低,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还无法真正去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发现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道德冲突,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循循善诱,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3)并不是所有的冲突都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情境创设要有利于正面引导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发现合适的教育契机。(4)所面临的道德冲突,应该是教师有所准备或比较熟悉的领域。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定,避免错误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教育能力。第二步,体验。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行是知之始”,德育成功与否关键是要让受教育者的心灵在切实行动中产生某种体验。正如关怀理论所提倡的,想让学生学会关怀,首先要让他有被人关怀的体验。只有学生对真实道德情境有所体验,与原有的道德认知发生冲突,才能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学会自我教育。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体验能了解学生已有道德水平与不足之处,从而在了解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第三步,认知。如果没有认知,以上两个步骤都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或者说其教育意义是微乎其微的。正是由于学生对行为背后的认知不够,所以无法对正确的行为作出判断和学习,以至于无法提高其道德水平。认知或是由学生通过反躬内省,或是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认同某一种行为的合理合宜性,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后应该怎么做。第四步,践行。学生认识到行为背后的内在价值,在此基础上从内心产生想要实践这些行为的情感与意志,再由这种情感与意志支配新的行为,经过反复的践行,逐渐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良心或道德自我。从体验到认知再到践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这个过程可以一次性完成,更可能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不断强化的过程。学生不断地面对道德冲突,反复实践、认知,最终形成良好的品德。

2.实施措施

(1)根据学生现实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建构融知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一体的德育目标系统;(2)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校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家庭生活为场域,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采集丰富的生活德育资源,构建真实的道德情境;(3)实施“创建真实情境-体验-认知-践行”的德育教学模式;(4)及时、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实施评价。肯定正面行为,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师范生作为导师的德育导师制创新研究

师范生作为导师的德育导师制是指由在校师范生与相应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师范生作为导师,一个导师负责一名学生或者几名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的指导。德育导师制要求导师关注每个学生,特别关注“潜能生”(主要指行为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各个方面进行教育和指导。

(一)背景与意义

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班主任“孤军奋战”的格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着自卑、焦虑、叛逆等心理问题;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基于这种特殊现状,采取以在校师范生作为导师的德育导师制模式,可以照顾到每一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道德成长,从而真正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师范生作为导师的德育导师制有如下意义:

1.德育导师制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方式可以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个性发展是不同的,若采取统一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不仅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还可能起到消极作用。

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其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其在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与困难,德育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3.德育导师制的特点是促进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密关系和信任关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师范生作为导师一方面可以缓解在校教师的教育压力,另一方面为师范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有利于他们了解学生,提高教师素养,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加强德育导师制的组织与制度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师范生的师生观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建立互相尊重、互惠互助的师生合作关系。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在思想品德上,师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关心关爱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次,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学校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建立健全的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对每位导师实行育人工作的科学管理,以职业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现、专业发展、育人效果对导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定期举办优秀导师评选,优秀受导学生评选。再次,开展师范生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师范生培训,不断提高师范生在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德育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水平。定期进行导师之间的交流,介绍成功育人经验、展示育人成果。讨论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意见。开展教研活动,撰写育人成功案例,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建立学生品德成长档案袋。学生品德成长档案袋是由师范生记录学生每段时间参加的活动、行为表现、思想状况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等,并记录导师采取的措施与方法以及取得的一些效果,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个见证,是师范生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

三、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校本德育课程开发

(一)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具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特殊的德育问题,原有的思想品德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所有民工子女的实际需要。所以学校除了关注学生普遍的道德成长问题,还应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思想品德问题。学校德育工作要体现出德育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原则。而开发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德育课程正是对原有德育课程的一个补充和拓展,更加体现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设计

课程的设计开发可以依据“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四个步骤展开。课程目标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学生、社会和学科三个维度,笔者认为,德育校本课程可以着重体现以下三点德育目标:(1)提倡文化的多元、平等。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平等共处,相互尊重,从而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2)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身存在的行为偏差,有针对性地实施文明礼仪、劳动卫生、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法治法制、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德育工作。(3)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应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针对性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同时还要与学生、学校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德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有效的教学方式和适合的学习方式。首先,内容的实施要根据德育课程的特点,即德育应该注重知、情、意、行相结合。其次,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要适合学生道德成长的特点,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活动实践。第三,改进德育校本课程评价,德育课程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认知方面的评价,应结合学生道德行为表现,全方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还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四、以学校德育为主导,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一体化德育网络

(一)建立家校合作,指导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但进城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比较低,亲子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这为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如果能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力量,学校德育工作将事半功倍。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主动出击,承担起引领和提升家庭教育的重任。

1.增强学校与家庭的信息交流。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组织学生家长开展或参与各类专题教育活动。在学校建立独立办公室和交流区,开设教育咨询,创办家长信箱,建立微信群、校讯通,编印家校简讯等等。

2.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丰富的活动。例如亲子活动、公开班队课、游园活动等,促进彼此交流,提供情感支持。及时了解和应对学生的成长问题,特别关注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素养方面的表现,为促进孩子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共同努力。

(二)联合社区,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1.充分利用社区人文资源,营造和谐氛围。首先,加强德育知识的宣传。学校与社会联合,在社区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治社会教育、环保教育等宣传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发挥社区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加强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影院、书报亭等文化窗口的监督与管理,改善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

2.联合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学校可联合社区举办丰富的德育主题亲子活动,例如参观当地博物馆、科技馆,做义工活动,环保行动,亲子运动会等等。社区也可配合学校开展丰富的育人活动。例如社区邻居节,评比“楷模家庭”、新居民十佳少年等,促进城市居民与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之间的交流和彼此的了解,打破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与隔阂,促进和谐社区的创办。

作者:张晓瑜 吴佩群 单位:温州大学

上一篇: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思考 下一篇:生活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