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献词更多些个性

时间:2022-09-29 05:10:10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亲和”、“接地气”的新年贺词引发公众的好评。众多报刊也在元旦前后发表了各自的新年献词,向读者表达自己的心声和主张。各家报刊的新年献词,也体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值得仔细品味。

媒体国家队:奏响深化改革的主旋律

人民日报的献词,首先回顾了过去一年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进展和变革,并对2014年的改革作了概述,号召国人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文中有些语言较为口语化,如“拿出众人拾柴的心劲儿,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儿,拿出甩开膀子的干劲儿,拿出抓铁有痕的韧劲儿,拿出勇毅笃行的稳劲儿”,读来有亲切感。新华社的献词用数据说话,总结2013年的成就,号召国人以改革发展新成就迎接新中国65周年华诞。诗化的语言,饱含激情,给人力量,催人奋进。《求是》的社论则呈现出理性的特色,阐述了稳中求进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等问题,富有辩证色彩。

农民日报的新年献词,充分体现了农民报的“三农”特色,在回顾“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不回避问题,一口气提出了“三农”方面的6个问题,充满问题意识。人民政协报的评论员文章,从人们对13、14两个数字的演绎说起,略有浪漫色彩,语言轻松可读。

总体上看,上述媒体的献词站位高,立意远,文风严谨,但也有过于严肃、不够活泼之嫌。

财经类媒体:唤春风听潮水,播种绿色的希望

中华工商时报的献辞,从国外的政治经济形势谈到国内的新气象新举措,多处提到改革红利,号召人们变革图新。经济参考报的献辞颇有动感,以《听,那是创新的潮水声》作题,引人入胜,文章提到了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事物、新的商业模式,期盼改革能够赋予每个公民以多彩的梦想,唤起整个社会的创造激情。

证券时报的献词,凸显了证券报的特色,好似与股民谈心,安抚他们受伤的心灵,为他们鼓劲,标题《追梦时节,种桃种李种春风》颇有诗意。金融时报的献词则有一种学术味道,央票续做等概念,显示了极强的专业色彩。

地方党报:聚合正能量,谱写新篇章

北京日报的献词,强调更加奋发有为地做好首都工作,对北京作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城市病”的治理作了动员。解放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指出,上海必须率先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深圳特区报的献词,号召民众用一束光簇拥一束光,用一份力挽起一份力,在社会共治与自治中迸发出正能量,朝着中国梦的方向前进。

地方党报的元旦献词体现了其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的宗旨,但有时显得过于拘谨,有应景之嫌。

都市类报纸:自信自强敢担当

十五年前,南方周末“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的献词至今仍不时被人引用,可谓献词中的金句。其献词写作风格也被众多都市类报纸借鉴。今年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题为《我们是南方周末,我们三十而立》,祝福读者,剖白自己,延续了其一贯的风格,文约而意丰,理性而可读。

北京晚报的贺辞,从到庆丰包子铺就餐说起,有如炉边谈话,娓娓道来,直面问题,展望未来,表达了对北京未来的坚定信心。另三家北京的都市类报纸,也都关注改革的宏大命题。

齐鲁晚报、南方都市报等的献词,分析时局,纵论改革,让人意气风发。

由于年前两大报业集团的合并,今年上海媒体的元旦献词格外引人关注,且都表现不俗。东方早报的新年致读者最显个性,讲了作者的老师老Z的故事,从平淡无奇中阐发做新闻的辩证法,号召人们莫忘初心,坚定向前。新闻晨报在元旦社论中,以较长的篇幅批驳了“报纸消亡论”。新闻晚报在休刊前的最后一期与读者道别,坚毅多于伤感,微笑着与读者说再见。

总体来看,都市类报纸的献词不拘一格,在写作方法和写作思路上有不小的突破,有结合报纸生日做文章的,有表达对报纸发展前景的看法的,更有讲述个人故事的,与生活贴得更近,可读性较强。还有的献词用了一些网络话语,如多家媒体的献词中就用了时下流行的“小伙伴”说法,新颖有趣,活泼灵动。

献词呼唤更多个性

1月6日,新民晚报刊发《尴尬的新年献辞》一文。作者认为现今的献词模式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沉溺于高瞻远瞩,可能不接地气,而过于抱团取暖,则可能沦为抒情散文。此语的确击中了当下此类文体的软肋,值得媒体人注意。

献词的另一问题就是语言“撞衫”,一些著名诗句深受写作者喜爱,也特别适合在新旧交替之时引用,至少有两家报纸的献词引用了的同一词句。

读各媒体的献词,笔者不由得想起了梁启超,他当年的文章被争相传诵。假若让梁启超执笔来写今天的元旦献词,会有怎样的景象呢?

(执笔:王立纲)

上一篇:央视财经频道剖析系列物流收费罚款事件内幕 下一篇:齐鲁晚报: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