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

时间:2022-09-29 04:52:27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

摘 要:传统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如,教师只偏重讲和问,目标不明确;朗读指导方法机械、单一,而且涉及面十分狭窄;在形式与方式上放任自流、喧宾夺主等等,这些因素导致朗读教学一直处于低效状态。因此,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特征,采取切之可行的教学措施,促进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当前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多元化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朗读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实现对学生审美与思想品德的良好教育。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下面,我就从以下三方面,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具体措施谈谈我的感悟。

一、采取多元化的朗读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传统的朗读教学指导方法是机械单调的,即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分析、解读之后,对学生说:“请你们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用xx语气把这句话读出来。”……指导方式是十分枯燥单一的,这导致学生缺乏朗读的兴趣,而且达不到朗读本所应有的价值和效果。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各具特点,因此,也就需要不同的朗读形式,如此才能达到课文教学的要求。朗读的形式有范读、齐读、比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在教授课文时,依据不同课文需要,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实现朗读教学的多元化,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变得愿意读、喜欢读,还能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课堂。

例如,以《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为例,这篇课文属于童话性故事,而且里面各个人物角色分明,因此,我就采取了角色朗读的方式,即,首先给学生分配好角色,如,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大青蛙等等,然后,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按照各自角色将课文中的对话情节演绎出来,这样的朗读形式,因为新颖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使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得到提升。

二、教师适时进行范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小学生认知能力差,缺乏学习经验,在进行朗读时,学生常常不能正确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所以朗读出来的效果常常是不感人、不生动,也不知在哪里该停顿,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朗读效果。这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作用进行范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做到正确、科学地朗读。

例如,以《两小儿辩日》为例,因为是篇文言文,如果我们不对学生加以指导,那么学生可能不能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节奏,所以,这时我就进行了范读,让学生明确该在哪里停顿,如: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wèi)/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wèi)/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wéi)汝(rǔ)多知乎!”

这样,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韵律和节奏,在朗读时就能入情入境,而且能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三、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也息息相关。以当前朗读实际状况来看,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朗读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咬字不清、吐字不清晰、丢字、添字等等,致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不上去,而且体会不到朗读的乐趣。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为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提供坚实有效的保障。例如,我们要求学生在发音时必须清楚,不可以出现含糊不清的情况;在语气方面,要根据前后文内容做出合理的判断,在朗读时将其正确表达出来,如,愤怒、惊讶、疑问、命令等等。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并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特征,采取切之可行的教学措施,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朗读所具有的魅力和朗读所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维佳.小W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

[2]钱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聚焦区域,绽放精彩 下一篇:依托略读课文提升拓展阅读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