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29 04:30:01

大学教育研究论文

一、大学的使命

《祝愿》指出“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靠三个方面:一是靠人、人才、人的智慧和心灵。二是靠能够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三是靠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而这三者都离不开人、人才,离不开现代大学的培养。”[1]这段话乃至整个讲话并没有直接点明人本,但经典地体现了人本思想。《祝愿》在说到人时,特别说到了人的智慧和心灵,这就说到了人之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尤其是人的心灵与智慧。反之,若不说到这种地步,就还说不上人本。

一个国家的发展靠的是什么呢?第一是人,人的心灵;第二说的似乎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但这里强调的是有利于发挥人的活力的体制,人仍然是中心;第三是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然而,是谁的创新能力?人的!谁掌握科学技术?人!落脚点还在于人。所以,这是透彻地体现了人本思想。

一个国家的发展为的是什么呢?当然还是为了人。在《同文学艺术家谈心》中说道:“为生活而艺术,为发展而艺术,为人民而艺术”,要“坚持以人为本”。他引用一位艺术家的话说:“艺术家在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以美、以真、以幸福。”[2]这正是直白地表达,表达了他在教育、科技、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根本指导思想。《对同济大学的祝愿》是“同老师和同学们谈心”,《同文学艺术家谈心》更是直白地谈心,常以谈心者的身份与民众沟通,这不仅开了政府首脑讲话风格之新风,也对教育活动提供了启示:用自己的心与人交谈。

大学是做什么的呢?大学的使命是什么呢?上述发展所依靠的三个方面“都离不开人、人才,离不开现代大学的培养”[1]。大学自身的发展当然也靠人,而它的使命也就在培养人,为了人,依靠人,培养人,大学把这一切汇集于自己身上,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大学在发展科学技术上肩负特殊使命,然而,更基本的任务还在于提高人的“创造活力”、“创新能力”[1],还在于关乎“人的智慧和心灵”[1],大学的使命更在于赋予人以智慧,让人获得美好的心灵。

按传统的叙述,大学的职能是传承文化、发展科学、服务社区。这大约也就是大学的使命。但是,我们可否说得更完整一些呢?比如说,大学的职能是传承和发扬人类文化,在使人更聪明、更智慧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技术,并以服务社区的途径为他人服务,给他人“以美、以真、以幸福”[2]。三大职能的中心依然是人,人依然是我们大学使命中的关键词。这段话说到了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但是,其独到之处在于,讲话指明了这种体制的性质应当是能保障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的[1]。这不仅指明了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也指明了这种改革的立足点、着眼点,或者说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传统的高等教育学总在说大学是为经济服务的,为政治服务的,后来,又加上了一个“为人的发展服务”。其实,这三者并不是平行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还在人的发展和幸福。所以,虽然传统的高等教育学在关注人自身的发展这一点上有了进步,但是它似乎在根本点上还不很清晰。中国的高等教育学如此,西方的高等教育学也只是将其哲学基础定格在政治论与认识论上[3],《祝愿》却超越了这一点。

我们的各项事业都应是立足于人及其发展的,大学亦然,可是大学的使命也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更直接地指向人,并且是“人才”,是“人的智慧和心灵”,是“在培养和造就国家栋梁人才”[1],是使国家“出现更多的杰出人才”[1]。“大学的生命在于它的日新之德”[1]。从这个意义上讲,那就可以更明确地说:大学承担着特殊的使命。

二、大学的学科

大学要“办出特色”[1],但好的大学也有共同的特色,那是高水平前提下的特色。大学所直接显现出来的就是其学科特色。同时,大学的特殊性之一也就在于,它是在学科和专业上来培养人,它的特色亦必应在此特殊性上表现出来。

《祝愿》指出:“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1]这是关于大学学科结构与关联的一个论述,当我们知道这种论述竟是出自一位工科出身的人的时候,相信会具有特别的说服力,即使是引用他人而以自己由衷的语言表述出来,也是耐人寻味的。

历史可以充分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让我们看看中外两个案例。

哈佛大学以文理为主,基本上没有工科,但它从20世纪以来一直站在世界的最前列。反观MIT,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它只有工科,是一所高水平的工科大学,但它没法站到世界前列,理由很明显。正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它大力发展了理科,文科,并拥有了世界级水平的一批文、理学科,此后,它才成为站在世界最前列的大学之一。

另一案例是我们中国的清华。1952年以前,清华不仅是曾经拥有大批数理化生方面著名科学家从而拥有强大理科的大学(数学家如熊庆来、陈省身、赵访熊;物理学家如吴有训、赵忠尧、周培源;化学家如章子高、高崇熙。黄子卿;生物学家入钱崇澍、刘崇乐、陈桓;……),而且清华也曾是拥有大批人文大师从而拥有强大文科的大学(哲学家如冯友兰、金岳霖、张岱年;史学家如陈寅恪、刘崇金、蒋廷黻;中国语言文学家朱自清、杨树达、俞平伯、王力,早期更有大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

可是,1952年之后清华就只剩下8个工科系,次年石油工程系也调出清华,就只剩下7个纯工科系了。可以说,清华至此是走过了一段与MIT相反的道路,它由一所拥有高水平的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组成的结构优良的大学变成了一所纯工学院。直至1978年之后,清华才再次得以摆脱纯工科的状态,毕竟由于它具有优良的传统,因此它于近一二十年来迅速发展起自己的理科和文科来。以最能直接反映一所大学基础理论水平(或理科水平)的SCI数据为例,至十余年以前,清华即使在国内的地位也令人汗颜,但是到了2002年,清华大学SCI数据就已是中国大陆唯一一所超过2000篇的大学。此刻的清华又达到了非同一般的境界[4]。

[摘要]针对的讲话《对同济大学的祝愿》进行解读,由此探讨了大学的使命、大学的学科、大学的灵魂、大学的操守、大学的未来,并论及什么是一所好的大学。

[关键词]大学;使命;学科;灵魂;未来

总理在同济大学百周年校庆时的讲话《对同济大学的祝愿》[1](以下简称《祝愿》),只有两千多字,却凝炼着许多关于大学的理念。对于近些年来关注着热议着大学理念的高等教育学者来说,仅从学术的意义上看,相信这篇讲话也会引起广泛兴趣。

这篇讲话虽然出自政府首脑,但它不是文件式的,指示性的,而是“谈心”[1],因而更像是学术性的。正因为如此,它才给人以更大的思想空间,它本身亦表现出不同一般的深刻性。

这篇讲话从什么角度、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其新颖和独到呢?我们就讲话本身的要点作一番解读,作一番研习。

上一篇:新式教育发展论文 下一篇: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