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吟诵的声音走进心灵

时间:2022-09-29 04:25:18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以想象,我们的先人,他们在写诗时是多么的快乐。想一想李白在一轮皓月下,衣袂飘飘,举酒对月,朗声吟诵: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寒冬的黄昏,一场大雪即将来临,室内,小火炉里,暖暖的火苗淘气地舔着炉壁。白居易不由思念起许久未见的好友,于是,有一首绝句应运而生:“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样的情景,只是想着便已感到温暖与幸福,怎么还会有写作的绞尽脑汁的痛苦?可是,看看我们的孩子,似乎更多的是在书山题海中苦苦挣扎,如果你做一个问卷调查,相信真正热爱学习的孩子并不多。因此,我们的许多孩子厌倦本应是温馨从容的语文,害怕写作,语文失却了应有的诗意。

因此,有识之士提出要让吟诵回归到学习中来。可是这种中国人特有的读书方式,我们的孩子却闻所未闻,绝大多数的老师也是如此。因此要想让吟诵真正回归到课堂中来,首先要让老师们了解,并进而熟悉、渐渐掌握。可是谈何容易!老师们已经被备课、作业弄得疲惫不堪,很难挤出时间来研究他们并不了解的东西。而且在老师们的观念中,吟诵可能就是电视电影中,私塾老先生们摇头晃脑,拖着长长的尾音在读诗。可能更多的老师会认为,吟诵不如普通话的朗诵来得痛快直白。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古典诗词中的许多常识,如:平仄、押韵合辙,我们早已经忘掉。尤其是古韵和新韵的不同,入声字更是一大难题。很少有老师了解入声字了,学生接触起来会难度更大。而且如今的孩子课业负担较重,虽然一直在减负,可是孩子们的学习时间依然很紧。更重要的是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学校在搞什么?又开始返古了?会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等。而且在学校里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学习还有一个时间的安排问题,要争取科任老师的支持与配合,尽量让参与的孩子能学习吟诵与各科的学习两不误。在形式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吟诵活动。例如,“古诗接龙赛”,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每周固定时间确定为活动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吟诵活动,以学生之间的吟诵交流,提高学生吟诵积极性,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吟诵活动得以深入实施之。“经典诵读我能行”,组织“中华经典吟诵会”、“吟诵小小擂台赛”、“吟诵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师生同吟诵,班级满书香”,老师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共享文化精神之食粮。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任何问题都不能失之偏颇。学习吟诵,只是作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要将它充斥于孩子们的学习空间。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都不应被摈弃。流传至今以及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湮灭在岁月的尘埃里的诗句,每一句诗都是诗人用心灵在唱歌。经过历史长河洗礼、过滤的经典诗文,我们没有理由不还原它本身应有的面容。这一点,普通话的吟诵做不到,只有靠吟诵。中华人自古皆是吟诵。在这声音的快慢曲折中,自有它旖旎的别样风情。可能有的人会说,小孩子不适合,那都是私塾老先生的一套,摇头晃脑、疯疯癫癫。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不好好说话。可是,我相信,说这样的话的人都是不了解吟诵的,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你真正走进它,那就没有谁会不被它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并折服。正如世界上的许多沉睡的宝藏一样,哪怕沉睡千年,一旦被人发现,就会绽放异彩

从实践上来看,多数老师是支持的,孩子们也由刚开始的懵懵懂懂而渐渐开始喜欢上吟诵。许多孩子因为参加了吟诵班,变得活泼开朗,愿意展示自己。渐渐地我们也坚定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吟诵并不只是老先生的专利,孩子们从这里也可以获得学习的快乐。吟诵是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它可以带给孩子们真正母语的声音,这种声音是有温度的,这种声音是有力量的,这种声音是美丽的。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丰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谈小学英语的词形学习策略 下一篇:阳光的力量――谈中等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