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差错,促进科学教学动态生成

时间:2022-09-29 03:40:04

巧用差错,促进科学教学动态生成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的课堂呼唤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错误产生。认知心理学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而且“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学会挖掘教学中形形的“错误”,善于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不能陶醉在自己预设的完美中,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瞬间不同的声音”。

一、主动引错,导入新课

主动引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从而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它能引起学生对某些易错问题的注意,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因此,在认识、理解、感悟的关键处,教师可以通过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然后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再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的努力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在《水的浮力》第二课时教学中,笔者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将体积相同的木球和铁球同时放入水中,结果木球漂浮在水面上,铁球沉入水底。当学生都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时,笔者问学生: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不是因为铁球受到的浮力小?学生依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片面生活经验,很快误入歧途,一致认为铁球受到的浮力比木球小。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对错,只是笑了笑。当时笔者听到有学生在窃窃私语“我们可能错了”,有几个“活跃分子”大喊:“老师,到底对不对?”笔者故意顿了顿:“要知详情,请一起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关系。”

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们带着一种迫切的心理走进了新课。

二、利用差错,引导深思

在教学中,有时学生会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容易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因而使错误率大大增加。教师要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这类错误,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上完了《生物是怎样呼吸的》和《光合作用》之后,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道深圳的中考题。

科学上常用光合作用强度(用CO2吸收量表示)减去呼吸作用强度(用CO2释放量表示)来说明植物积累有机物的多少,图1是某种植物在某晴天各时间段吸收或释放CO2量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可以用CO2吸收量表示光合作用强度,是因为CO2是光合作用的 ,吸收CO2越多,光合作用强度越大。

(2)图中有 个时间段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3)夏天清晨6点之前,棉花释放CO2而不是吸收CO2,这说明 。

(4)这一天中,棉花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时刻是 点钟。

这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学生在本题中出现的错误特别多。笔者适时利用差错,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深思。在一环扣一环的激烈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大都经历了从糊涂到清晰,又从清晰到糊涂的不断反复的递进过程,促进了情感和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将错就错,绽放精彩

在答题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学生将老师在上课时得出的一些推论张冠李戴,从而导致错误。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这些错误,将错就错,加以巧妙的引导,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了“金属活动性及金属与酸的反应”知识后,笔者在幻灯片上出示了一个例题。

足量的三种金属铁、镁、锌分别与相同质量分数的等量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是 。

笔者估计学生会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错误率会比较高。教学实录如下:

生1 镁最多,锌最少。

师 你是怎么做的?

生1 相对原子质量越小,生成氢气越多。镁是24,铁是56,锌是65。

师 同学们是不是都赞同他的想法?

(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的眼神似乎在说: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会错吗?)

师 你们都是这样的答案,看来是老师错了。

(笔者故意再看了一下学生,没有加以分析,而是将错就错,在同一张幻灯片上再出示了平常做过的练习题目:等质量的三种金属铁、镁、锌分别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是 。)

(当熟悉的例题2再次出现时,很多学生通过比较,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没看清题目,想当然地出了错。)

(为了让学生对此类题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做到举一反三,笔者又出示了两道例题:等质量的三种金属A、B、C(相对原子量A>B>C)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若都能生成+2价的硫酸盐,则产生氢气的质量与相对原子量之间的关系是 。等质量的三种金属铝、镁、锌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则产生氢气的质量关系是 。)

在审题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忽视一些前提条件,所以笔者结合这四个例题,将错就错,让学生将错误完全暴露出来,又让学生将错误答案与正确答案加以比较,让学生自行判断、自行感悟错误之所在,明白造成错误的原因,从而构建牢固的知识体系。

四、集体纠错,共同成长

学生的差错不应止于自我的修正,而应调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议错、评错。在集体议错、互相评错中,学生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新知,也共同养成了科学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强化了其合作交流的意识。如在“求摩擦力”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如下题目:

如图2所示,水平桌面的右端固定一定滑轮,轻质小盘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的细绳与桌面上质量为0.5kg的木块相连。当小盘内放有重力为0.6N的砝码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当小盘内放有重为0.7N的砝码时,木块正好做匀速运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当小盘内放上重为0.8N的砝码时,小盘拖动木块运动,当小盘落在地面上后,木块继续运动,此时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g取10N/kg)

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第一空有0.5N,0.5kg,1.1N,0.6 N,0,4.9 N等;第二空有0.6 N,0.7 N,1.2 N等;第三空有4.9 N,0.8 N等。

笔者将学生分成5组,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组将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教学实录如下:

第一组 第一空中的0.5kg和1.1N这两个答案肯定是错的。现在是求力,而0.5kg是质量。我们组进行了计算,1.1N是由0.6N+0.5N得到,摩擦力是阻碍物体在水平方向运动的,不应该与竖直方向的重力相加。我们认为答案应该是0.6N。因为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大小相等。

(此时,有的学生拍了拍自己的头,嘴里还嘀咕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第二组 第二空中盘内放重为0.7N的砝码时,给绳子一个0.7N向右的拉力。而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我们的判断依据是此时木块正好做匀速直线运动。

(此时,有少数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为了启发更多的人,笔者与学生一起复习了“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条件”,再由学生自己补充总结出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思路。)

第三组 我们组经过讨论认为0.8N是对的。

第四组 我们认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压力的大小,二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这两个因素都没有变,所以还是不变,仍为0.7N。

第三组 根据二力平衡,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当然应该相等。你们错了。

第四组 不对,二力平衡应该是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第五组 在受到0.7N拉力的时候,木块正好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受到0.8N的拉力时木块已不再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认为第四组的答案是正确的。

(此时,刚才还大声嚷嚷的学生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同时向发言的同学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本题涉及二力平衡与摩擦力知识,是初中阶段的教学难点,学生总会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在这里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们共同参与议错、评错的环节,让他们从纠错中不断地明晰解题思路。这堂课上学生在纠错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群情振奋”的动人场景,甚至出现了一点点“乱”的场面,但在学生们那豁然开朗的表情中,笔者看到了集体议错、互相评错的价值。

上一篇:例谈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生成策略 下一篇:灵活运用惩戒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