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

时间:2022-09-29 03:26:55

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

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

■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之举。

■机场搞副业,搞房地产比不上开发商,搞农场比不上农场经营者,搞养殖比不上专业户,到头来盈利者寥寥无几。

■对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实施“外包”,由若干个专业化公司成为经营者,机场成为“收租子”的管理者。

■“外包”这一形式适用于大中型机场和航班较多的支线机场。

非航空性业务经营具有前景好、效益高、风险低等特点,是机场企业除主业生产以外的最大的经济增长点。由于认识的不足、机制的守旧和经营的粗放,目前中国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被世人称为是“一块有待于进行深度开发的处女地”。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上对非航空性业务的深度开发进行思考,无疑是时下机场企业发展极为重要的课题。

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重要性

开发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是极为重要的战略之举,其重要性是由其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决定的。

一是依托性强,前景好。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是指机场依托客货运输生产发展起来的经营性业务。其内容包括机场地面运输业务、宾馆餐饮业务、免税店商场业务、停车场业务、广告业务、旅游业务等。这些业务既不同于航空主营业务的客货运输生产,又与航空客货生产紧密相连,是客货运输生产的继续和服务的延伸,对于航空客货运输生产有着完全的、直接的依托性和依赖性。也就是说,只要机场的主业生产兴旺,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那么,紧紧依托和依赖于航空主业生产的非航空性业务必然发达。自20__年以来,我国民航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据国内专家预测,这一快速增长期将持续10年。机场航空主业长期快速增长,必然直接带动其非航空性业务的长期快速增长。因此,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之举。

二是成本性低,效益高。机场本身就是带有地区垄断性的企业,作为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也势必带有某种难以打破的垄断色彩。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与航空主业相比,具有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高的突出特点。这一点已被当今世界上一些知名机场的实践所证明。如我国香港赤腊角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收入已达到机场总收入的50%;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最好的新加坡樟宜机场,已达到机场总收入的60%。从中可见,我国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的潜力很大。自20__年以来,国际航油价格一路飙升,燃油附加费的征收,必然引起机场旅客吞吐量增幅的相应减少,主营业务效益增长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在此种情况下,只有深度开发非航空性业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机场的经济效益。

三是稳定性大,风险小。正因为非航空性业务是依托航空主业的发展延伸而来的,它必然随着航空主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其壮大而壮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非航空性业务本身就是稳定向前发展的业务。加之这些业务与主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关联,大都是服务旅客的继续与延伸,大家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其业务也比较熟悉,对其经营的风险性也较小,虽然不能称之为一本万利,但一般来说都是赚钱的买卖。如此高效益、低风险的经营,作为机场企业何乐而不为呢?大凡全球机场业的有识之士,无不重视大力发展非航空性业务。

我国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现状

应当肯定,目前我国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经营不乏成功者,也初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着实令人欣喜!但据最近民航有新闻媒体报道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来源:文秘站 )营收益普遍占其机场总收益的20%左右,最差的仅占总收入的10%左右,最好的也不过占总收益的30%,经营的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经营形式单一。有的机场思想保守,眼睛向内,很少向外,固守田园,一味搞自我经营,缺乏经验、缺乏技术、缺乏质量、缺乏文化品位,集中到一点,就是缺乏有效的增长方式。故未能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致使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的效益低下。

二是超出主业规模,“摊子”铺得过大。如上所述,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是紧紧依托主业生产发展起来的产业,是航空主业的继续与服务的延伸。机场航空主业生产规模的大与小,决定了非航空性业务经营规模的大与小。但有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不顾航空主业的生产规模,好大喜功,急于求成,造成机构多、官位多、人员多、资金投入多、“摊子”铺得过大的“三多一大”现象,造成其经营成本的增加,资源资金的无端浪费和效益的下降。

三是脱离主业生产,经营亏损严重。有的机场尤其是有些困难支线机场,由于主业生产的不景气,急于摆脱困境,一度抛开主业提出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主业不足副业补”的口号,于是利用贷款和倾其所有“家底”,到处“撒种子、种庄稼”,搞起与航空主业毫不相干的房地产开发、开荒办农场和猪鸡牛羊的养殖来。机场搞副业,搞房地产比不上开发商,搞农场比不上农场经营者,搞养殖比不上专业户,到头来盈利者寥寥无几,造成了严重亏损,致使企业雪上加霜,更加困难,教训十分深刻。实践告诉我们,发展紧紧依托航空主业的非航空性业务才是我们的优势,困难机场的根本出路在于,千方百计发展航空主业生产。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航空主业与非航空业务两旺的愿望,才能使困难机场从根本上脱离困境。

四是自主创新不足,缺乏生机活力。民航是最早进入、最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行业,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平均主义”,习惯于“吃大锅饭”,尽管时下已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机场企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处于胶着状态。因此,机场在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中,缺乏新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缺乏生机和活力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未能充分发挥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种状况,显然不利于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效益的提升。

“外包”是发展非航空性业务的主要方式

纵观现今国内外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的成功经验,如果集中到一点,那就是业务“外包”。“外包”能够成功的个中缘由何在?笔者感到主要有四个“有利于”:

其一,有利于集约化经营。应当看到,尽管机场对非航空性业务相对比较熟悉,但仍处于似曾相识、似懂非懂的状态,缺乏开发资金和专业化的人才、技术、设备、经营经验等,这是导致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粗放经营的根本原因所在。转让经营权,把非航空性业务具体包给相应的有资质的专业化公司经营,必将有利于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大增加该业务的科技含量和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有效地防止资源的浪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场的经济效益。

其二,有利于实现机场职能的转变。目前,机场经营与管理不分带来了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相互干扰、相互推诿、矛盾频生、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实现由经营管理型向管理型的转变,是机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也是机场的发展方向。对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实施“外包”,由若干个专业化公司成为经营者,机场成为“收租子”的管理者,这就为股份制机场建立母子公司制和实现由经 营管理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创造了应有的条件。

其三,有利于集中精力抓好主业生产。机场是风险高、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的公益性事业,企业的资金和领导的精力等都是有限的。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权的转让,可以让机场把有限的资金、有限的领导精力集中用于安全和主业生产上,势必有利于航空运输生产的发展。而航空主业的迅速发展,必然带动非航空性业务规模的进一步增大,这样,就会使机场形成航空主业同非航空性业务良性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

其四,有利于进一步规避经营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经营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前面所说的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风险较低,并未否认该经营风险的存在。由于市场的某种不确定性所决定,加之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和专业经验的欠缺,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直接经营,也是有一定风险性的。把该经营进行“外包”,变自我经营为专业化的企业进行经营,无疑有利于机场规避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

另外,非航空性业务实行“外包”是有一定条件的。最根本的条件是机场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因此,“外包”这一形式适用于大中型机场和航班较多的支线机场。对于每周仅几个航班,职工没多少活儿可干的困难支线机场,可采取以自我为主的方式进行经营,不能强求外包,这样有利于转移剩余劳动力。

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值得重视的问题

根据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机场发展非航空性业务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如前所述,非航空性业务是机场重要的效益源泉,对其经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正因为如此,作为机场尤其是大中型机场,都应根据航空主业未来的发展规模,制定出相应的非航空性业务商业化战略规划,用以明确方向、鼓舞人心,严防决策的失误和经营管理的随意性。

第二,慎重选择经营对象。无论是外包经营也好,还是合作、合资、股份制经营也罢,都有一个选择经营对象的问题。且这一选择直接关系到非航空性业务效益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问题,故机场在选择经营对象时务必要格外小心谨慎。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搞好“阳光”招发标工作,并对投标者进行耐心细致地明察暗访,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切实把那些经营手续健全、有较好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和专业经验的投标者作为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对象。

第三,缜密签订经营合同。严格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签订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把经营的内容、期限、经营抵押金的收取、经营付款的金额时间方式、双方应当承担的权利义务、违约的处理等,都要一一表述清楚。机场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是典型的服务窗口单位。因此在合同中必须详尽地写进相关的制度规定,作为对方必须履行的义务,使非航空性业务经营与机场的性质、宗旨和整体要求相一致。在合同由双方法人或其指定代表人正式签署后,一定要在当地的公证部门进行公证,提高合同的法律效率,严防合同纠纷和合同欺诈。

第四,严格进行管理。经营权转让后,机场的职责主要是对经营对象依据合同和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管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安全、服务的相关规定是否完全落实,是否坚持诚信经营,是否出现旅客有效投诉,承包金是否按期到位,有无违约现象等。如果发现违约现象,将依据合同规定及时处理。

第五,不断总结经验。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权的转让,对大多数机场而言还是个新事物,需要各机场尤其是大中型机场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不断总结转变增长方式,切实加强管理和加强领导等方面的经验,使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更加成熟。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方式 下一篇:营销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