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显微镜看中国”

时间:2022-09-29 02:19:03

“拿着显微镜看中国”

北京奥运会已胜利闭幕。参加报道这次体育盛会的境内外记者超过2万人。这其中有一类记者,他们并不直接报道比赛,而将视线锁定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他们叫非注册记者,运用的是“大奥运”视角,而其中专程来华的外国记者,更是“拿着显微镜看中国”。

特殊身份特别“使命”

非注册记者不是未经注册的普通记者,而是奥运报道的持证记者。与注册记者不同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国际奥委会申请注册,因此不能直接进入场馆报道赛事。受理非注册记者报名申请、提供新闻服务的是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它与主新闻中心(MPC)和国际广播中心(IBC)同期运行。

截至开幕式当天,BIMC共受理境外非注册记者有效报名4252人,其中外国记者占到77%,报名人数排名前5位的是日本、英国、韩国、美国、德国。前来BIMC领取记者证件的记者总计3654人,其中,境外记者超过3000人,包括外国常驻记者360人、外国临时来华记者1069人以及港澳台记者810人。

非注册记者特别是其中的外国记者把视线锁定在北京和我国其他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专家称这种情况为“显微镜下的中国”,认为这些外国记者肩负特别“使命”,将为北京奥运会乃至中国带来“麻烦”。

新闻会现场,外国记者频频举手提问,焦点涉及空气质量、气象、交通、安保、食品安全、金融服务、奥运场馆建设、奥帆赛海域水质、礼仪小姐、志愿者、兴奋剂等等,“”、“东突”恐怖势力等更是他们的兴奋点。

除了利用好新闻会和集体采访的机会外,这些外国记者还充分享受自己的“特权”,向中方人员提出个别采访申请。正式运行期间,BIMC共收到有效采访申请456件,分别来自33个国家的99个外国媒体以及港澳台的24家媒体,内容涉及中国计划生育、移民、民族关系、环境污染、艾滋病等许多敏感问题。

借助BIMC提供的外出采访的机会,这些外国记者饶有兴致地了解北京和感受中华文化。从奥运场馆到中华世纪坛,从全聚德到中医博物馆,从什刹海到三里屯,从空气质量监测中心到气象观测站,从故宫到长城,从国家大剧院到央视新址大楼,从北京到天津、山东、山西、湖南和河南,他们听京戏看杂技,既参观又购物,外国记者经过这些活动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了解,更加接近―个完整的、真实的中国。

香港无线记者表示说:“新闻中心安排的采访活动很多,又都很有新闻价值,我们哪一场都不想错过,累一些还在其次,关键是我们自己的选题都顾不上做了。”新闻会上的激烈交锋

记者与新闻发言人天生是一个对立面。“目前事态进展顺利”、“所采取措施收效明显”、“我们一定能确保”,奥运期间,发言人诸如此类的答语并不能让与会的外国记者满意,他们被要求给出“科学解释”。

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是外国记者关注的焦点。“像今天这样的天算达标天吗?”“你怎样说服外国运动员不用戴口罩或防毒面具来进行比赛?”“请告知区分污染天和阴天的有效方法。”在有关的新闻会上,外国记者连珠炮似地发问。

面对记者近乎责难的提问。发言人倒能从容应对,甚至能幽默交锋。在列举了一系列精确的数字之后,环保官员善意地提醒:“运动员携带口罩来京只会给自己的行李增重”。针对美联社记者发出的“潮湿的天气影响拍摄照片的质量”的抱怨,发言人正言以告“我们不赞成用照片评价空气质量,因为作为一种视觉产品,照片不反映空气质量的本质特征。”

在一场关于奥运期间交通保障和环境保护的新闻会上,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彼得・福特对的数据明显有疑问:“北京宣布采取单双号限行措施和其他措施时,目标是让交通流量减少50%,使污染物的排放减少65%。但据发言人介绍,采取单双号限行的4天里,车流量减少25%,污染物排放减少20%,实际情况与最初目标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

好在发言人心中有“货”,并不慌乱。答曰:“车流量下降25%,所指为市区内7条城市主干道的流量变化。预期流量下降50%,指的是全市道路范围内的车流量。各项污染物下降20%左右,是与去年同期所作的比较。而且,机动车污染物只是空气中污染物的一项。”

会后,彼得・福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他认为发言人这样的解释是有说服力的,多一些这样的对答可以让公众信服。

尽管如此,美国广播电台记者方家麟仍希望会有更多的“科技含量”,比如发言人要能解释空气质量数据是如何测算出来的,而不只是向公众列举数据,甚至要能说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及其他污染物对运动员的赛场表现有何影响等。他说,“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但不是面子问题。发言人应更加诚实和直白。”

换个角度看外国记者

一直以来,外国记者给国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喜欢“挑刺”。通过对外国记者长达一个月的近距离观察,笔者对他们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专为“挑刺”而来。在古老和现代的中国面前,他们的提问不时表现出一种“可爱的幼稚”、“浓浓的兴趣”和“殷殷的善意”。所谓“幼稚”,是因为对中国了解太少,“兴趣”则说明北京乃至中国对他们具有吸引力,而“善意”则反映在他们对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的肯定和赞赏。

美国芝加哥ABC电视台记者就曾这样问道:“芝加哥正在申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北京在筹备本届奥运会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供我们分享?当然,这不仅仅让芝加哥,也可让所有正参加申办活动的城市借鉴?”

外国记者看起来的“寻衅”行为。其实是想听到对所提问题的科学解释。

如果说有些外国记者成心“挑刺”的话,那也不仅仅是针对中国。8月12日举行的温哥华冬奥会新闻会,吸引了大量的西方媒体的记者。针对发言人介绍的冬奥会筹备情况,这些外国记者也是激烈发问:“你们如何确保奥运交通顺畅?…‘你们如何改善民生以杜绝‘路有冻死骨’的现象?”作为发言人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颇有感触地表示:“非注册记者关注的面很宽。”

再谈非注册记者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诞生了非注册记者。但在悉尼和雅典两届奥运会上,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中央新闻单位都仅派出注册记者报道比赛,而对非注册记者所能发挥的作用相对重视不够。事实上,相对于报道赛事的注册记者而言,非注册记者的视野更宽,洞察力很强,写出的报道同样能产生重大影响。北京奥运会让我们更多了解了非注册记者的自身优势。

对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和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如能派出自己的非注册记者,让他们作为外国记者,真正用一种国际视角,来关注和发掘举办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乃至存在的问题,这对日后我们更好地理解外国记者对中国问题的关切以及有效地加以应对,让我们的记者真正做到与他们同台竞技,将是非常有益的。

责编:贺潇潇 吴奇志

上一篇:“后奥运时代”:直面挑战 下一篇:浅谈对外图书编辑的五个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