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及贵州各部近年来连年干旱的应对措施

时间:2022-09-29 12:52:43

黔西南及贵州各部近年来连年干旱的应对措施

摘要:本文首先对于黔西南及贵州各部近年来的连年干旱进行了危害性、严峻性分析,从而说明了应对干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而科学分析贵州地区连年干旱的产生原因,并根据产生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旱应对措施。本文从短期应急和中长期战略调控两个层面提出应对措施,旨在对于实际抗旱工作提供学术指导。

关键词:贵州;干旱;应对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for QianXiNa and guizhou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by the successive years of drought impairment, serious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o deal with dry conditions that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Then scientific analysis of guizhou province in successive years of drought cause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ason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drought-resisting measures. This article from short-term emergency and the long-term strategic control two level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imed at the practical drought fighting work provide academic instruction.

Keywords: guizhou; Drough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34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黔西南及贵州各部干旱现状的严峻性分析

从2009年入夏至今,以黔西南为重灾区,贵州各部连年遭遇罕见的大旱。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黔西南历经夏秋冬春四季连旱;2011年,遭遇了自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主汛期最严重的伏旱,全年降雨量仅为地区年平均降雨量的三分之一;经历了连续三年干旱后,2012年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平均偏少近5成,旱象异常严峻。这连年的旱情所覆盖范围的广度、持续的时间之长、所影响的程度之深、造成的损失之严重,均可称得上是历史罕见。宏观统计数据来看,仅2010年春季,旱灾就使得贵州省内13个市(州)共计55个县区受难[1]。

连年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农作物养护方面,干旱影响农业生产、春种时使得栽秧无法按时进行;之后天旱则会使庄稼枯萎乃至颗粒无收。造成重大的粮食损失。持续旱情使贵州地区平均每年6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害,其中重旱78万亩。而黔西南州作为重灾区,40万亩已栽种的农作物受旱,10.8万亩甚至绝收。其次,干旱还对生命体造成巨大危害。如受灾群众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家养牲畜热死、渴死。部份水源已枯竭的片区,只能倚靠外部送水来解决基本吃水问题;但人挑马驮地从外部运水,是难以维持生活用水的,连基本生存都不能得以维系。三是干旱将使森林火险的潜在危险性大大升高。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有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逾13334平方米[2],连年干旱使得森林防火工作的难度和危险性大大增加。2 黔西南及贵州各部连年干旱的成因分析

笔者结合多年研究成果认为, 以黔西南为典型代表的贵州特大型干旱是历史遗留各种问题的集中式爆发。是天灾也是人祸,可以称为多种因子在长期积累之下的必然后果。

2.1 引发连年干旱自然方面的因素

气象专家研究表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发生的连续干旱事件并不孤立, 而是在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2006年以来全球性极端气候事件的具体表现之一。造成旱情逐年加重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是干旱和高温使得土壤的含水量大量降低;二是暖冬使得地表水分的蒸发加快;三是江河来水较往年严重减少;四是春季日照时间逐渐加长使得气温升高,进一步加重了旱情。除此之外,由于贵州全境覆盖面大,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匀称, 部分地方雨下不停, 而更多的地方如黔西南州却几乎滴水未进, 由此导致了春夏旱的大面积连年发生。

此外,气候变化对于贵州周边临近区域产生影响,之后连锁反应波及以黔西南为首的贵州各部。具体例证如下: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在2009年比常年偏西,此异常形态就极不利于我国南方的暖湿性气流抵达以黔西南州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亦或当受大陆高压控制时,区域上空会弥漫下沉的气流, 抑制了空气对流活动, 从而致使黔西南州区域内气温偏高、降水减少、旱情加重。这种气候在我国长江中游区域长期盘踞, 对贵州境内多个地区影响明显;近年来青藏高原的区域降雪在逐年减少,热状况偏强。高原高度场偏高会继而使得东亚季风偏强,并与副热带高压相连接,形成强大的高压带, 深度影响乃至控制川中、川东大部分区域。

2.2 引发连年干旱人力方面的因素

黔西南及贵州各部连年的特大干旱,并非偶然或个案灾害, 它暴露出我国对于抗旱基础工作(如水利工程建设)、抗旱管理等多方面的薄弱,凸显了当前我国自然灾害的严峻局面以及抗灾工作的紧迫形势。

3 应对黔西南及贵州各部连年干旱的措施探讨

面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连年干旱的现状,及其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应对措施要从近期内排除困难和中长期的战略改良来分别考虑、实施。

3.1 近期危机处理措施探讨

(1)满足受灾群众生活

大旱危机处理的首要原则,是确保每个群众都能够有水喝,进而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因此,首先要做到对受灾区域缺水状况的全面、摸底性排查,根据不同的严峻情况,加强饮水解困的分类分情况指导。分别制定并落实基本供水的保障措施,

确保大旱区域群众的基本生活,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有效应急措施包括打井取水、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拉水送水各项。事实证明,将各项应急措施灵活搭配使用,可取得良好的效果:2010年春,国家抗旱总部通过宏观调控指挥,累计投入抗旱专项机动设备127万台(套)、运水车逾50万辆,通过水库的供水利用保障了308万人,凭借应急调水的实施保障了206万人,以打井、开采地下水的取水方式保障了121万人,以异地拉水送水保障了515万人,通过广泛动员、鼓励群众自救,以人扛畜驮、搜寻新水源等辅助措施保障了620万人的饮水安全。总计来看,以应急措施成功救助的群众人数达到1770万[3],顺利保障了困难群众的饮水需求和饮水安全。

力求春耕春播的用水保障

要想抗旱减灾取得明显成效,就要认识到维护农田用水的关键性。而作为短期应急性的方案,对口援助是最有效的方法。从相邻其它地区迅速调运春耕灌溉所需的送水车、水泵、发电机等辅助设施设备,支援黔西南及贵州各地灾区抗旱。除此之外,筹建抗旱设备购置专项资金,紧急购买新设施,也不失为好的救急办法。笔者特别建议,召集相关专家,统筹分析水源、实现科学调度;强化受灾区的用水管理,加大节水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类水源,实现优化调度,要尽量使有限的水源能发挥最大效益。

3.2 中长期战略调控措施探讨

从长远战略调控的角度来分析,黔西南地区水资源蓄调能力不足、抗旱的水源工程不足、基础水利设施的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本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是治本的、从根本上克服干旱的办法。痛定思痛来对这连年的大旱进行问题总结,通过兴修水利(特别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加强)而根本性地增强抗灾能力、抵御干旱灾害。加强大中型水利建设,全面提升减灾抗旱的综合能力,是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性任务。

首先,全面构建骨干水源工程体系。一是水资源调控。受贵州全境喀斯特地质地貌所限制,当前全境内大、中型的骨干控制型水源工程不足,相关配置工程(如配套引水设施)紧缺。工程性的缺水问题解决,需要尽快上马筹建一批中型、大型水库工程,以提升水资源的调蓄能力。继而,以大型的骨干类水源配置工程为核心,建设中、小型水源调蓄的工程,以推进不同水系连通,实现引流调水、以清释污、丰枯相剂、多源互补。当前,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不少耕地,仍缺少基本的灌排条件;许多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情势严重,运行效率低,与现实需求严重不配套;部分农村地方水系紊乱、河道堵塞淤积、河湖围垦等问题还需要关注。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统筹考虑大、中、小水利工程,塘坝、水库、水窖等互相补充,旨在建立有水能存住、没雨用得上,旱能灌溉、涝能减排的全方位水利工程体系。通过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水利工程减轻灾害、抗御大旱、抵扛风险的能力。其次是加强旱情预警的系统规划和设施建设,拓展覆盖面,加快建设中小城市、中小水库、中小河流以及黔西南州偏远山区的预警抗旱体系,完善旱情监测预警系统。

4 结语

黔西南及贵州各部连年的特大干旱,凸显了当前我国自然灾害的严峻局面以及抗灾工作的紧迫形势。要健全体制、强化基础, 提升防旱抗旱、抵御自然灾害的整体水平, 才能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 辉.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J].当代贵州,2009,(04).

[2] 陈 雷.应对西南特大干旱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学术选刊之形势报告会,2009,(03).

[3] 吴书明,杨洪钧,彭商志.贵州特大干旱灾害成因与减灾对策[J].贵州农业科技,2011,10.

上一篇:着重探讨关于山区公路涵洞防护措施 下一篇:浅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