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2-09-29 12:10:52

浅议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摘 要】提高创新能力是医学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医学教育模式,并给予提供适当环境和充分条件。本文针对现有的医学教育过程和教育体系,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医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做简要的可行性探讨。

【关键词】医学教育;创新型人才

如何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到目前为止,借助于教育改革,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一些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诸多不足,包括重技术、轻医德;重医学专业、视人文科学等等。而且,教学方法上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学生的创造力、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受到很多限制,严重偏离了“人文―社科―生物医学”新教育模式。

1 医学创新型人才的涵义

1.1 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现代医学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

首先,作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广泛的知识结构、敏捷的应变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持之以恒的钻研态度。学习工作期间,创新型人才能够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思想,丰富自己所需的知识,进而提高事物分析能力。与此同时,医学创新型人才应该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方式,提出新观念和新思想,并通过临床实践证实自己所提出的新观念和新思想。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健康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基础。医学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具有专业性强、责任重、要求高等特点,承载着维护人民健康与生命的重要责任。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人民健康、社会安定息息相关,因此,医学教育既关注人才教育,又涉及人民健康,事关国计民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作用极为重要[1]。教育创新是社会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单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大型生物信息测定和处理技术平台的传统教育理念由于缺少创新指导理论和方法,很难培养出创新型医学人才。作为医学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

1.2 医学创新型人才是医学教育改革主要目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牢牢树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才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早在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Sebumpeter教授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就已提出“创新”这个概念。Sebumpeter教授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新组合注入生产体系。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优良的品质,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科学社会活动中,通过创新取得杰出成果,为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为经济和科技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医学院校转变教育模式,培养的医学人才应该既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又能帮助患者养成健康卫生习惯,传播珍爱生命观念[4]。创新型医学人才应该能够及时正确发现和诊断复杂的病情,并作出恰当治疗和预后判断,降低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探索

2.1 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一直深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医学人才培养仍然沿用传统医学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但忽视学生能力培养。最终,很多医学人才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但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欠缺,表现为理论上皓首穷尽,实践上循规蹈矩,临床实践能力欠佳,开拓创新意识欠缺。目前,医学人才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分数为衡量尺度,极大限制了医学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5]。医学生从进入校园学习理论知识、考级,到毕业时择业选择,时间安排单调紧凑,缺少足够的业余时间开展科技创新活印R虼耍国内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2.2 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应该具备独特的个性和思想。然而,传统医学教育注重问题答案的唯一性,导致医学生常常怀疑和担心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不敢质疑答案,甚至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创新型人才教育观,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体现于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6]。

创新型教育需要打破以往的静态评价制度,调整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质量评价办法,创建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评价体系,以适应医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在这个过长中,我们可以尝试评价方式多样性,改变单一的应试考核制,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并运用实验和实际操作方式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习成绩划分为基础分和创新能力分。在考核创新能力期间,可以考虑将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科研课题、情况及科研竞赛成果转换成创新能力分,并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综合评价,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热情[7]。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提出新观点、创造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是思维的高级形态,是创造力结构的核心。使用“启发式”教学替代传统“满堂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尝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推理与渗透、求同与求异、形象与抽象、定性与定量等多种思维方式得到锻炼,养成善于运用想象、类比、猜测、联想、延伸、开拓等多种思维的习惯,从而培养出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8]。

2.3 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关于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我们应该转变根深蒂固的医学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提高业务水平。教师有了创新精神,学生才能耳濡目染创新意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方面,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紧跟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医疗卫生需求变化,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把医学教育切实从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的新教育理念上来,充分注重医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其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9]。

其次,一名合格的医学教师应该掌握科学的创新教育方法,运用现代化硬件设备和教学手段,不断地提高、更新、调整,并且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师还应该了解医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站在先进技术的前沿,引导和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勇敢求知。更要提高创新素养,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潜能,能帮助医学生塑造创新人格[10]。

再次,考核评价制度决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需要建立有利于医学生创新的评价体系,考核评价制度必须以医学生综合素质为评价标准,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核。医学生成绩考核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体现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视和鼓励。教学期间应该积极提倡师生间学习、启发、切磋与激励,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提高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切磋中萌发新思路、新思想。此外,现今世界已形成了“地球村”格式,信息全球化日新月异,想要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是必经之路,通过交流及时了解和获取最新的医学动态及发展方向。

3 结语

创新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动力,注重医学人才创新意识培养对国内医学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树立新型教育观念,转变医学教育思想,构建新型医学教学模式能够推动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及氛围。与此同时,树立科学的医学教学理念,创建全新的医学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多元化的教学条件和开放式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贡献。创新是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灵魂所在,是一个国家强盛的表现,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冯巍巍,黄桂柳,黄赞松.培养创新型医科研究生应重视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医药科学,2016,15(6):50-54.

[2]朱洪波.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3):110-113.

[3]王萍玉,谢书阳.PBL教学法在医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实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9(7):932-934.

[4]林佳音,鲁巍.培养高素质创新医学人才的人文环境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3):198-198.

[5]陈英.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实用创新型医学人才[J].科技创新导报,2012,28(3):169-170.

[6]施楚军,许杰州.构建医学生临床技能多元化教学体系 探索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10-3011.

[7]刘勇.加强创新实践教育 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538-2539.

[8]冉茂成,李春平,程博.在实践教学中引入竞赛与竞争机制激发实践教学新活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6):16-17.

[9]黄小梅,朱晓群,陈冰.新模式下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2):984-987.

[10]刘超,任丽莉,刘乙蒙.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医学生科研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6,30(11):31-32.

上一篇:方家山核电厂辐射控制区出入控制优化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