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源头的沉思

时间:2022-09-29 11:57:48

珠江源,位於云南东部曲靖市沾益县城北50公里的马雄山东麓,从马雄山顶下至半山腰,上下两个洞口流水潺潺,即是珠江之源。

珠江源是我国第三大江--珠江的源头,景区内溪流淙淙,有"一水滴三江,一脉隔双盘"的奇异景观,并有珠江流域滇、黔、桂、粤四省领导和专家的题词、题诗,是广大珠江流域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抒发饮水思源之深情、畅享寻源探源之幽意的最佳目的地。春夏时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如火如荼,鲜艳夺目,令人流连忘返……

2012年3月6日,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泛珠三角区域"9+2"人才服务合作第十三次联席会议在"第三届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论坛"会址--珠江之源举行。这是泛珠三角区域"9+2"人才服务合作历届会议最有意义的一次。作为是次会议承办方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独具匠心,让出席会议的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9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香港、澳门人才服务机构的主要领导,利用会议的间隙在珠江源头栽植了12棵《圣经》上被称为"植物之王"--雪松。

雪松,是中东国家--黎巴嫩的国树,代表着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人民的力量,还象徵纯洁和永生。黎巴嫩共和国国旗中间为白色长方形,占旗面的一半;上下为两个红色长方形。旗地中间是一棵绿色黎巴嫩雪松。白色象徵和平,红色象徵自我牺牲精神……

当我代表澳门,在珠江源头栽植了这棵喻意非凡的雪松时,我那激动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起来。我在想,这久旱无雨的云南,老天爷能否让我们这12棵雪松存活?尽管雪松对土壤要求不严,酸性土、微硷性土均能适应,亦可适应黏重的黄土和瘠薄乾旱地。但我还是十分忧心,面对我亲手栽植的雪松,我默默地祷告,同时也企盼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法兰西斯・培根先生"奇迹都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名言能够应验。

原本雨量丰沛的云南何以连续4年乾旱?是厄运?还是天灾?专家称,除气候异常等原因外,工程性缺水是重要原因。所谓工程性缺水,是由於长期以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水库少,不仅对天然径流拦蓄少,而且水资源调控能力太薄弱,造成工程性缺水……

作为一个"半拉子"文人,我弄不懂什麽工程性缺水。不过,我深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去流"的道理。云南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河谷、盆地)仅占6%,地势垂直高差大,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600多米,山高坡陡,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另外,湖泊、江河虽多但多处於低海拔位置,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很大,因为这叫"水往低去流"。

根据我国以及世界上主要沉降区的资料都证实,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我国655个城市中,有400多个是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地方城市对地下水的依赖更重,目前北方城市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以及33%的农业灌溉都是主要依靠地下水。比如河北沧州,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面平均沉降了2.4米,属於我国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就是目前每年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的开采量应该控制在200亿立方米以内。而华北平原30年已经超采地下水1200多亿立方米,如果依靠自然回圈来补充这些地下水,有专家测算,需要上万年。由於地面沉降,矗立于古都西安的唐代建筑大雁塔倾斜已达上千毫米;由於地面沉降,人们居住的居民楼出现墙体裂缝,建筑不得不拆除重建;由於地面沉降,人们行走的道路出现裂纹、裂缝甚至天坑;由於地面沉降,有城市甚至被预言会在几十年後消失……

云南乾旱,是天灾还是人祸?我说不准。不过,"水往低去流"是自然规律,也许这是"工程性缺水"背後被忽视的另类个案……

告别珠江源,我迈着沉重的步伐登上马雄山。马雄山是国家林业部批准的部级森林公园。其自然景观令人留连忘返。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满山的杜鹃花树,高者数米。每到春末夏初,杜鹃花开,姹紫嫣红,格外灿烂。马雄山成了花的世界,老远望去,五彩缤纷,绚丽无比;蓝天之下,群山起伏、奔腾,如大海中的无数的岛屿,竞相逐浪。放眼望去,花山湖、偏桥水库,波光粼粼……

马雄山主峰犹如一匹高大的骏马,如果与其次峰老高山连在一起,犹如一匹斜卧在高原平台上的双峰骆驼。那隆起的两座驼峰,一座是海拔2444米的主蜂马雄山,另一座则是海拔2368米的次峰老高山。

驼峰,是贮存沉积脂肪。脂肪被氧化後产生的代谢水可供骆驼生命活动的需要。有人认为,驼峰实际存贮的是"固态水"。遗憾的是,如今红土高原上两座驼峰的"固态水"耗费殆尽。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目前,旱灾已造成云南766万人受灾,384万人和192万头大牲畜面临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

阳春三月,我再度登临马雄山,举目放望,红土高原却是另一番景象,我无不感慨之:马雄山顶观三江,慧眼难觅梦;人定胜天过去式,期盼玉龙喷瑶浆……

愿久旱尚未逢甘雨的云南:"奇迹在厄运中出现"……

上一篇:关於横琴未来的建构性思考 下一篇:亲历抗美援朝 运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