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临床治疗分析

时间:2022-09-29 11:31:36

肛瘘的临床治疗分析

肛瘘为周围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和外口组成。内口常为一个,位于直肠下端或肛管部位;外口可有一个或多个,位于肛周皮肤上。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多见于青壮年。本文主要研究了2011年4月-1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8例肛瘘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4月-11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8例肛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年龄25~15岁,患者平均年龄30岁,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下列标准,肛周反复肿胀、疼痛、流脓或有分泌物,较大的高位瘘不受括约肌控制,常有粪便及气体排出,有瘙痒感。也可短时间封闭后再次破溃,外口闭合后局部可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肛周可见一个或多个外口及肉芽组织,沿外口向皮下可触及条索状物或硬结,挤压可有轻微疼痛,外口有分泌物溢出。

1.2方法挂线法:手术在骶麻或局麻下进行,将探针自外口插入,循瘘管走向由内口穿出,在内口处探针上缚以消毒的橡皮筋或丝线,引导穿过整个瘘管,将内外口之间的皮肤切开,后扎紧挂线。术后每日坐浴,保持清洁。在3~5天后再次扎紧挂线。一般术后10~14天挂线自行脱落,伤口愈合。适用于距3~5cm内,有内外口低位或高位,单纯或复杂性瘘切开或切除后的辅助治疗。最大的优点是不会发生失禁。

1.3统计分析利用spss17.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处理,所有临床采集数据计量资料均用t检验,组间数据资料用卡方检验表示(均值与标准差方式),对比分析结果,若p

2 结果

1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有好转,临床通过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比分析患者肛周肿胀、瘙痒感的对比评估,评估分50分满分,评估计划采用我院普外科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低于25分表示正常,治疗前患者瘙痒感的评估分为37.75-3.35,治疗后患者瘙痒感的评估分为22.55-2.25,治疗后患者瘙痒感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

3 讨论

肛管直肠瘘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被称为肛瘘,是指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常位于直肠下部或肛管,多为+;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可为一个或多个,经久不愈或间歇性反复发作,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痔,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可能与男性的性激素靶器官之一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肛瘘多为一般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结核性感染。其他特异性感染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等特异性炎症、恶性肿瘤、肛管外伤感染也可引起肛瘘,但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肛瘘是由直肠肛管脓肿引起。其内口多在齿状线上肛窦处,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形成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由于外口愈合较快,常常形成假性愈合,导致脓肿反复发作,再次破溃或切开引流,形成多个瘘管和外口,使单纯肛瘘变成复杂肛瘘。另外,肛管外伤感染、肿瘤、结核等也可以引起舡瘘,但很少见。

临床治疗肛瘘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切除或切开瘘管,使创面敞开,引流通畅,促使愈合。临床多采用挂线法治疗,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的方法。此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换药方便,在橡皮筋脱落前不会发生皮肤切口黏合等优点。本文研究的18例肛瘘患者均行挂线法治疗,手术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治疗,通过本组18例患者的病例研究资料显示,1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有好转,临床通过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比分析患者肛周肿胀、瘙痒感的对比评估,治疗后患者瘙痒感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

上一篇:急诊阑尾炎并发肠梗阻手术的临床护理探讨 下一篇:优质护理理念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术期综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