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竞的普世价值观电影

时间:2022-09-29 11:28:39

王竞的普世价值观电影

导演王竞和女主角冯波,专程从北京赶到深圳,冒雨来到华夏艺术中心,参加了独立电影社组织的《我是植物人》首场点映活动。

2010年中国国产影片数量达到500部,可谓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量的飞跃。尽管电影市场欣欣向荣,但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平,依然处在一个弱势于商业的地位上。在多如牛毛的大片市场中,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滥竽充数的俗艳作品,真正有内涵、能够让观众回味不尽的好电影,依然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即便是有些比较有诚意的作品,也几乎在档期争夺战中,被埋没在观众的视线之下。

《我是植物人》便是其中一例。小成本制作、非明星的阵容,很难在商业宣传上先声夺人。唯有靠口口相传、一点点的口碑的建立,方能挽回一些能争多少是多少的票房业绩。对于一向关注中国电影发展的“独立电影社”,不遗余力地为这一类型质高声弱的电影,开辟一条以一传十的口碑之路。

关于《我是植物人》

《我是植物人》是制片人兼编剧谢晓东与导演王竞继现实题材影片《一年到头》、《无形杀》后的第三度合作。该片讲述了“娱记刘聪在跟踪偷拍明星的过程中,惊醒了植物人朱俐,刘聪成了朱俐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相识的人。朱俐面对眼前的世界一片茫然,到处充斥着造假、假货与骗子,她和刘聪卷入一个惊天大案。”

同样,《我是植物人》一如既往地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它所涉及的内容是备受中国百姓关注的滥药、假药问题。很多人提前看过此片后都发出同样的感叹,这样一部控诉犀利、针砭时弊的电影,难道就这么顺利地通过电影审查了吗?观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实在是国内电影审查机制一直以来的过分管制和媒体炒作所造成的不良印象。据制片人谢晓东描述,这部影片从剧本到整部影片制作完成后的送审过程都是非常顺利的,连修改都没有修改过。可见国内电影审查机制并不排斥批判类型的电影,不过这其中的度,确实让观众很难摸到头脑。有很多影片在制片时,会充分考虑审查制度的因素。但是谢晓东和王竞并没有特别在意,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认真编写剧本、用心拍摄罢了。正如导演王竞在深圳点映见面会上亲口说的,“我们没必要还没送审呢,就提前自宫了。”

深圳点映活动回顾

在《我是植物人》还没有正式上映之前,独立电影社已做好了为该片争取一些宣传回馈的准备。

9月12日下午,导演王竞和女主角冯波,专程从北京赶到深圳,冒雨来到华夏艺术中心,参加《我是植物人》在深圳的首场点映活动。可能是天气的原因,现场观众并不是很多,只接近30人,但这些观众,基本上都是并不仅把电影纯粹当成是消费品的铁杆影迷。由于具有一定的观影素质,放映之后的交流,显得格外有趣和引人入胜。尤其是女主角冯波,在谈到扮演植物人的心得时,她非常细致了讲述了一些她所观察的感悟以及对角色的理解。

由于这场结束之后有不少观众纷纷在网上表示因没有看成而遗憾,独立电影社协调华夏艺术中心,在9月18日晚和27日晚,又先后加映了两场,并且制片人谢晓东亲临27日的场次,与观众见面交流。对于放映之后观众出现的认为影片既有些非主流又有些主旋律的意见,谢晓东做出了深刻的回答。他说,“我拍的不是主旋律电影,谁说我是拍主旋律电影的,我觉得像是在骂我。而且我也不认为我拍的是文艺片,文艺片是作者与神的对话,体现的是作者的个性。我拍的电影一定是给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的,拍给那些有悲悯之心的人看的普世价值观电影。”在观众普遍认同的同时,观众也为本片在市场上能否回收成本表示了担忧,王竞认为像这样的小片子,拼一拼还是会有出路的,谢晓东则希望观众们能够以一传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部电影。独立电影社为此也付出了志愿的义务,一如既往地为观众推荐优秀电影的同时,也努力为中国的小众电影寻找一些出路和前景,从而带动中国艺术院线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影片点评

在《我是植物人》这部现实题材的影片里,最具震撼力量的一句对白是,“我们都是植物人。”显然,这句话是说给观众听的。倘若在那一时刻,你是观众的话,或许它能唤醒你久闭麻木的神经,让你的良心感到刺痛。不得不说,影片里所描述的现实是沉重的。每12分钟就有一款新药在中国面世的惊人而恐怖的速度,让这个国度显得魔幻而离奇。比此更为夸张而骇人的是,居然上亿的中国人能够忍受并且接受这样一种现实,做事不关己的沉默的大多数。就影片主旨本身来讲,这部影片是非常成功的。它能在这个浑浑噩噩的娱乐圈内,敢于正言稍显敏感的题材,摆明自己的立场,讲出自己的道理。

但是在艺术创作上,却显得普普通通,远远比不上当年那部众口皆赞的《一年到头》。王竞多次使用虚焦来处理麻木不清的现实值得认可,而影片结尾的积极向善,却冲淡了批判和写实的力量。这样的正义为上的处理,既是作者的个性使然,也是好莱坞电影套路的积极仿效。在这里,电影更像是梦境,而非镜子;偏于经典剧式,而非现代语境。它只提供吐出一口怒气的,尽管这样的行为显得虚幻、甚至无功而返,但它却给观众美好的希望。毕竟《我是植物人》是一部为商业而积极努力的电影。可以想象,如果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文艺片的话,结尾必然是沉重的、阴郁的。正如独立电影《血蝉》那样,无力感更接近于现实的内核,妥协与背叛才是大多数人的无奈选择。相比之下,悲剧会更有力量,开放性会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人性的矛盾与挣扎,要比正义的宣泄更能引起观众的反思。

尽管艺术表现平平,但这一切不能否认影片所呈现出来的诚意与智慧。在大片如云、烂片如风的朝代里,《我是植物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关注世俗却又与恶俗划清界限,关注娱乐却不忘讲出道理,承载人类共同的美好心愿,抒发惩恶扬善的普世情怀,已是近些年来中国主流电影少有的鲜明立场。由此可见,在中国主流电影圈里,并非所有人都是“植物人”,总会有几个鲜活的创作者,在染黑的酱缸里别具风格。DHC

上一篇:驰骋无疆界等 下一篇:声海:新的尊贵与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