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三思教学法”模式初探

时间:2022-09-29 11:04:20

“一导三思教学法”模式初探

【摘要】 创新与实践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大方向。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来“一导三思”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在“开放性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问” ,思“答”,思“疑”,以“思”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开放性教学 一导三思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3-023-01

在新课改的大力推动下,诸多一线教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结果,形成了不少新的理论成果和教学模式,尤其是近两年热门的开放性教学策略,几乎被各个学科都有所偿试。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解除封锁限制,减少强制性、划一性,尽可能增大教学的选择性,自由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人的主体性品质和个性主动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展开,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校文科教研组提出了“一导三思”教学法。

一、课改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适合学生成长,适合人才培养。理想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学生问题生发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思维碰撞的课堂,智慧生成的课堂。

而我们原先的课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着苦;教师累于滔滔不绝,学生苦于手忙脑乱;高密度的知识灌输,快节奏的内容转换,题海式的习题巩固,考试后的学生成绩,却总难如人愿。教师一心想着补课,学生终日盼着放假。面对这种情况,怎能不踏进课改的大潮呢?

在我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网络学习,我逐步了解了“杜郎口模式”、“洋思教学法”等诸多新的教学形式,对我们现阶段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站在我市中考文科开卷考试的基础上,结合开放性教学,我们提出了“一导三思”教学法。

二、探索价值

1. 理论意义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渗透,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创新素质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即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其中,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

我们提出的“一导三思”教学法,就是在新课程理念实施基础上,在开放式教学的环境中,深层次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问题,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做的又一新的探索和尝试。

2.应用价值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科学发展意识,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课堂之中,调动学生参与度,启发学生多思多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基于我市目前中考文科为开卷考试,“开放性教学”在文科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更普遍,更适用,更有效。一些文科教师认为考试时怎么也是“抄”,在教学中掉以轻心,放任自流。结果学生在考试时无从下笔,或乱抄一气,导致答非所问或所答问题缺乏深度。再者,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标,为此,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过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消化吸收,即使美味佳肴,也会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一导三思”教学法就重于“思考”在开放性教学中的应用,对于目前文科的开卷考试现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再者,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在受教育时期学会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学会学习、提高能力,激发人本身的创新意识。我们探索的教育模式即是为此服务的。

三、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性教学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因而各学科都争先恐后的把“开放性教学”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大肆吹捧,甚至认为课堂越“开”越好,越“乱”越好,重“放”轻“收”,或只“放”不“收”。为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重“思”注“导”,提出了“一导三思”教学法。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课堂以教师的“导”为线索,以学生活动为主,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思问――自主学习

具体做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文字、查看图表,要求学生了解要学内容的框架脉络、基础性知识,并提出问题。

问题分两类,一类是自己学会的知识,能以试题形式呈现出来,从中可逐渐培养学生应试时的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另一类是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

在此阶段,教师主要起“督导”作用,主要是从学生的神情、状态等方面了解学生的自学态度和可能达到的学习效果,尤其关注厌学学生和后进生的自学情况,督促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地搞好自学。同时了解一下学生遇到的不懂的问题。

第二阶段:思答――合作探究

具体做法:,第一步,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提出来,在小组内探讨,达成一致意见,得出结论;第二步,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先由其他组同学解答,,最后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达成一致意见,得出结论;第三步,由教师就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出一些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问题,或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解答任务,展示探究结果。

在此阶段,教师的导主要是“导学”作用,尤其在创新思维方面,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以合理必要的引导。此阶段是课堂中的重点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讨论、争辩,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情和参与积极性,特别是答出别人难题的学生,其“成功感”会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学”非常关键,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解答问题,还要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所调控,否则,时间一长,会导致某些学生骄傲自大,沾沾自喜,同时也会让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第三阶段:思疑――思维创新

具体做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国内国际大事,在自然现象和社会聚焦中提炼地理、政治或历史问题,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高水平的认识及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能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且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此阶段是课本内容的拓展与升华,也是理论学习的实际应用,更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树立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问题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综合性。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智特点,问题还应具备实用性和趣味性。

当然,教学艺术永无止境,课堂教学也绝不会是通过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何况对于“一导三思”教学法,我们也只是在初步探索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选择,并逐步地完善和优化,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同时在一种模式中综合多种模式的有利因素,肯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四、问题困惑

通过实践操作,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1. 起初,教师习惯性的教学观念一时间难以改变,或因对学生不放心,课堂上还是讲解过多,导致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时冷时热”。

2. 课堂学习学生不太主动,仍然习惯于“听课”, 在学习上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在组内探究学习中,起初至少有一半的学生不活动,坐着等别人的探究结果。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的气氛不太浓。

3. 学生的课前预习时间太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科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在开展合作学习初期,有的合作学习小组由于缺乏适当组织和分工,小组成员之间不能相互配合,出现冷场的现象。

五、改进设想

1.培养班干部和小组长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成为班级学习顶梁柱,起到很好的领导带头作用。引导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分工、布置任务。

2.对学生多做思想工作,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动向。培养学生“乐思、勤学、好问”的习惯和课前预习的习惯。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对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3. 建立激励性评论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增大教学的选择性、自由度,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汉昌,赵菡.《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 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分析 下一篇:创设情境 激发倾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