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主体

时间:2022-09-29 08:42:45

在小语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流行的趋势。经过许多语文教师不懈的努力,这一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不得不承认:目前的自主学习还存在着“假主体”的现象,即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试举一些课例以分析存在的误区,并提出改进的策略。

一、《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三自然段教学

师:为什么说南沙也是个迷人的世界呢?她的迷人体现在哪里?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生:老师,我见过翡翠了。

一生:暑假里,我见过大海了,很大很大。

一生:我也见过,我还到大海里去游泳了。

一生:我也游泳了,我还到沙滩上去捡贝壳了。

……

(就这样,学生东拉西扯,35分钟转眼即逝。对南沙的“迷人”不仅没有讨论,更没能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体会。)

1.试析:放任自流≠自主学习

这堂课,老师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教者放任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学生的讨论游离于课文之外。这样的学习是放任自流,不能等同于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课堂一方面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通过科学、艺术的引导,通过激励、调控等手段,让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探索。

2.策略: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1)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占有课堂学习时空。

(2)改变教师“独霸课堂”,“满堂讲”,“一言堂”的现象,但教师必须以参与者的身份服务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好点拨、引导、激励、调控等作用。

二、《小稻秧脱险记》第三自然段教学

(已是第二课时)学生轻声读了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这时,你们产生了什么疑问?

一生: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质疑]

师:请同学们小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分组讨论]

生:大堂交流。

师:现在,我是“雏鹰电视台”的小记者,我要采访你们,问问你们知道是谁救了小稻秧,怎么救的?

(学生重复刚才交流的内容)[小记者采访]

……

1.试析:花哨的形式≠自主学习

小学生年龄小,新颖的形式的确能让孩子感到新奇,但形式应为内容服务,应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服务。这节课中,教师安排的质疑只是一个美丽的标签:“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这个问题,学生读一遍课文就能说出个大概,何况第一课时已反复读课文,学生早就能概括出来了,根本不是什么“疑”。学生为什么“质”此“疑”,那只不过学生在揣摩教者的意图,这又怎能称为自主学习呢?“小小组讨论“的材料应是有一定难度,大家又都有自己的见解的问题,显而易见的答案不值得花费大块时间去讨论,这样的形式只是一种装饰,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毫无作用。

2.策略:求活还得务实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不断探索,设计时做到“另辟蹊径”,让学生觉得有趣、有味、出其不意。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占有课堂时空,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主动地学习。

(2)自主学习的核心应是保障学生的“发展“地位,要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新颖的形式中学到东西,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

三、《三袋麦子》教学片段

师:土地爷爷送给哪些小动物各一袋麦子?

生(小手如林):小猪、小牛、小猴。

师:小猪是怎么处理这袋麦子的?

生(争先恐后):做成各种饼子吃了。

师:小牛是怎么处理这袋麦子的?

生(站着抢答):吃了一半,存了一半。

师:小猴呢?

生(齐声回答):全都种下了地。

1.试析:课堂气氛活跃≠自主学习

这堂课,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但细细一想: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吗?不,这几个问题根本不需学生多加思考,只需他们在文中寻找片言只语即可举手回答,难怪课堂上出现你争我抢的局面。可以这么说,自主学习一定是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一定非常活跃。但仅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一定是自主学习。如:学生由于问题的简单易答而举手如林,这种表面上的积极主动并不是自主学习,也不能说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策略:优化问题设计

(1)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尽量少问,尽量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但要少问,并不是不要问,而是要深入研究怎样问,问什么。要考虑它的激趣作用,可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还要有为学生自主学习引路、搭桥、指向的作用。

(2)所提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索、感觉、体会的空间,给予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和发展的余地,真正做到在“高”“阔”的空间里,让学生“任飞”、“凭跃”。

上一篇:英汉互译中的语义比较 下一篇:文笔像花一样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