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宁 纤细女子挑起“打黑公诉”

时间:2022-09-29 08:15:06

“文强案”,“谢才萍案”,“李庄案”,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重庆打黑风暴中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案要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站在法庭中央提起公诉的,却是一位年轻而略显柔弱的女性检察官。

么宁,重庆市检察院五分院公诉一处副处长,被市民称为重庆涉黑案件“第一公诉人”。

“出席法庭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战斗的目的不是诉讼技巧的竞技,而是为了公平和正义。”么宁掷地有声,“我们代表国家进行公诉,请记住我们的名字――国家公诉人!”

“还人民以公道,还社会以正气”

山城重庆,打黑如火如荼。

打黑除恶“风暴”之初,重庆市检察院制定了“1+3”工作措施,一方面加强与公安机关、法院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从全市范围内抽调一批优秀检察官参与办案。

作为“全国十佳公诉人”,此时的么宁正半脱产在西南政法大学攻读诉讼法博士学位。为了投入这一场全国瞩目的“扫黑战斗”,么宁“逃课”了。

回到重庆后,么宁接手的第一个案件就是“谢才萍涉黑案”。这个外号“谢姐”的重庆涉黑女老大是文强的弟媳,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做好这个案子的公诉工作,我们3名公诉人在8月15日提前介入,进驻公安机关办案组,引导侦查和证据收集。”么宁回忆道。

作为公诉人,么宁在开庭前最担心的是“证据准备不充分,被人抓住漏洞”。诉讼中,公诉人要组织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指控被告人,而被告人及辩护律师就是希望找出证据中的漏洞。为了把谢才萍案的证据搞扎实,么宁和同事们没少下功夫。在案件中,为了核实一个有前科的被告人被判刑、释放的具体时间,么宁连续打了10多个电话,甚至直接打到公安机关、监狱管理局询问。经过深入的求证,最终把情况弄清楚。这样的工作态度,这样的工作情形并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天天如此。两个月内,他们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加班到深夜11点甚至更晚也成了家常便饭。

由于提前介入打下了良好基础,么宁他们在正式受理审查工作后仅7天,就向法院提起公诉。

2009年10月15日,庭审现场剑拔弩张,“火药味”甚浓。

现场共有犯罪嫌疑人22人,指控罪名9项,辩护律师的队伍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居然达到了20多位,而么宁带领的办案组只有3个人,其中公诉人只有两位。双方从人数上对比来看,公诉方显得势单力薄,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

但就是这个看似柔弱、文静的女公诉人,在法庭上显示了她强势的一面,舌战群儒,将证据一一呈现在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之后,对面20多人的辩护团队开始面面相觑。

么宁最后发表了公诉意见,“我们坚信,只有通过公正审判,使各被告人重罪重罚、罚当其罪,才能维护我们共同秉持的法律信仰,才能维护公权力的纯洁,才能为建立真正依法治国的法治社会奠定良好根基。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案的公正审理,还法律以尊严,还人民以公道,还社会以正气!”

这份公诉词让无数人拍手称快,被网友称为“打黑宣言”。“十佳公诉人”果然名不虚传,最终谢才萍被控黑社会组织罪、设置赌场赌博罪、携带罪、非法拘留罪、行贿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罚金102万元,而这个被告人多达22名、罪名多达9项的大案,仅仅不到一个月就侦查终结,这就是重庆贯彻中央“打黑除恶”斗争的体现。

“文强把自己送上了刑场”

办理涉黑案件公诉,不仅是对公诉人智慧的考量,更是对体能的考验。就在“谢才萍涉黑案”开完庭的第二天,么宁就接到了新的任务,关注度更大,影响力更强的“文强案”。而在这期间,她还要办理“李庄案”。

“作为这起案件的公诉人,我知道有无数关注的目光投向这里,庭审势必焦点聚集。虽然此前我已经历了‘谢才萍案’、‘李庄案’的庭审,但是面对‘文强案’,如果说我一点不紧张,那是假的。但是当时我已经理会不了那么多了,全力以赴地指控犯罪,是我唯一记得要做的事情。”么宁说道。

“文强案”的卷宗有172册,堆起来比常人的个头还高。面对大量事实和证据,么宁知道:因为文强案5个被告人中有4人都长期从事法律工作,具有丰富的法律经验和反侦查能力,自我辩护能力特别强,她和另外3位同事必须准确掌握全案的基本情况。

侦查和收集证据,么宁几个月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天没有亮就要出门,办公室的灯永远是在11点之后熄灭”。

一边是“文强案”的介入,一边是“李庄案”的庭审,么宁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让她有些“窒息”。但是,压力袭来的时候,么宁总是坚定地告诉自己:“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法律的尊严和正义必须得以伸张。”

2010年2月2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备受全国关注的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涉黑案开庭审理。

“站在法庭上,看到被告人、辩护人和旁听群众,加上文强的社会关注度很高,谁都会感到紧张。但是当你专注地投入到这个事情上去的时候,外部的压力对你来说已经是次要的了,那个时候想的是,如何漂亮地打赢这场仗,抛开你的私欲、杂念,专心地投入进去。”么宁说。

“文强涉黑案”的审理时间很长,么宁和4名公诉人“对战”5名被告人和8名辩护律师。这样的状态整整持续了5天,“每天从早上5点半开始审理到晚上9点,最后一天甚至审理到了凌晨一点”。么宁每天在法庭上直直地坐上14个小时,早已感觉不到腰酸背疼。那些唇枪舌剑的你来我往、那些刀光剑影的控辩交锋,让人沉浸在高速旋转的庭审运行中,常常使她忘记了这究竟是白天还是晚上,每一分钟都处在亢奋的应战状态中,庭上的每一个波动都牵扯着她所有的神经,促使么宁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应对。

最后一天的休庭间隙,她在法庭外的安全通道里等候着最终回合的“搏击”。她知道文强也在等待着经过这条通道,走向他即将作最后陈述的地方。“通道外的旁听席上,人头攒动,喧嚣沸腾。通道这头,冬日的阳光和煦安静。走进法庭的那一刻,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起了那些隔着栅栏朝我微笑的脸孔,那些一直默默支持着我的人……”

接下来的法庭辩论,意料之中的顺畅。么宁在公诉词上说:“9年前,这里曾经站着文强参与抓获的‘杀人恶魔’张君。今天,文强等人却站到被告人席上。道理只有一个:我们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当文强等人为民谋利益时,人民给了他们充分肯定;同样,当他们以身试法时,不管他们有多么位高权重,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么宁说完之后,文强说他也希望今后不要再有警察站在他曾经站的被告席上。对于文强个人,么宁不愿意多做评价,但是她表示:“文强唯一应该好好想一下自己,因为除了他自己,谁也不能把他送到最后的刑场上。”

“办案都要照大案要案的标准”

31岁的么宁,有着重庆美女特有的气质――仪态大方,不说话时又显得很是文静。今年,是她到重庆检察机关的第十个年头。

2000年,么宁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就一直战斗在重庆市检察机关。刚开始,她在内勤组临场监督,工作第一天,就上了刑场。么宁说:“我的工作是办理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绝大部分都是鲜血淋漓的。换句话说,社会上最丑陋的、最阴暗的、最复杂的一面全部在瞬间展现在你的面前。你必须面对现实。”

就在么宁进入公诉部门的第二年,原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接手“张君团伙案”,也正是这个案件,让文强声名远扬。此案关系重大,关注度高,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现场直播。因为“张君团伙案”纷繁复杂,所有材料须形成电子文档,在庭审时通过多媒体示证系统展示。领导想到了刚大学毕业不久,被同事称为“电脑高手”的么宁。

对于刚毕业的么宁来说,能参与到这样的大案审理中,自然非常幸运,她是书记员,主要的工作就是做记录,做大量复杂的案头工作,短短3天,6万多字、100多页的审查意见书,么宁全部整理打印完毕,无一疏漏。

“在这个案件中,我学到了太多,那些办案组的前辈们、老师们在办理这种大案要案专案的过程中的吃苦精神,让我深受教育。作为年轻人来说,这就是一种财富。”么宁认真地说,“那个案件中学到的就是:像办大案要案一样地办好每一个案件,那样你肯定会有成长,会有提高。”

“不管多苦多累,每当代表国家支持公诉的时候,那就是我的最佳状态!”正是凭着这样的工作状态,10年来,么宁办理过的职务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等重特大刑事犯罪案件达上百件,无一错案。

对话么宁――“压力也是成长的动力”

《中华儿女》:大家都说您是重庆涉黑案件“第一公诉人”,您认为公诉人的价值在什么地方?

么宁:我想大家对我的评价过高了。我认为公诉人的工作对我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正因为这个工作能为我带来价值感,所以我会克服掉那些不好的、阴暗的,会对心理带来负面影响的东西。我参加工作10年了,很艰辛,真正支撑我走下去的动力,就是我对公诉工作的热爱,我为这份工作殚精竭虑,也在不断学习,根据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社会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地掌握新的情况。

《中华儿女》:10年办了这么多案件,您受过威胁吗?您感觉到过危险吗?

么宁:这个很正常,我把这些称之为“回馈”。各种各样的都有,有对你表示感谢的,有对你表示欣赏的,也有对你进行直接威胁的,还有冷嘲热讽、挖苦打击的……你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我认为司法工作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最重要的。我不会因为外界的冷嘲热讽、威胁打击就放弃了,就缩手缩脚不敢继续干工作了。作为公诉人,就要学会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这是必然的,有时这种压力也是成长的动力。

《中华儿女》:您感觉自己有变化吗?

么宁:我觉得自己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第一,因为年纪的关系,人在成长过程中,性格本来就会发生一定的转变。第二,因为工作本身的性质和要求,我身上多了一些职业的特征,过去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很羞涩、很内向,但是现在不会了,走进了法律职业,到最后会成为一个熟练的法律工作者。

《中华儿女》:生活中的您是不是也喜欢辩论?

么宁:不喜欢。我在生活中口才不好,不善言辞,比如平时和朋友出去吃饭或一些社交场合,我肯定是话最少的一个。很多同事可以侃侃而谈,但是我做不到。法庭上是因为职业要求,所以我的职业形象和生活形象是差别很大的。

《中华儿女》:您平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状态?

么宁:我生活中和所有正常的女性都是一样的。

《中华儿女》:平时工作之余喜欢逛街、看电影吗?

么宁:逛街对我来说有点浪费时间,因为休息时间很少,我还要读博。我一直担心的是像我这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人,很容易背负上一种抱怨说“没有好好学最后也得不到什么”,这对我来说是很冤枉的。我去考试的时候就有人说像你这样的应该受到优待的,其实我压根没有受到任何照顾和优待,我觉得自己能考上完全是靠努力。我自己为考试准备了3天的时间,后来考上了而且外语成绩是最高的。

《中华儿女》:您最近在忙什么?

么宁:最近除了学习,就是工作。我所在并负责的这个部门承担的案件数量是相当大的,比去年上涨了很多。有人认为今年好像没有去年那么忙了,其实不是。我们一方面要保证案件的效率,另一方面要保证质量问题。今年的几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当然现在我们在办理的案件因为保密的关系不方便说,像之前我们的一些包括经济案件、诈骗案,还有损害国家财产利益的这些案件是非常多的。

上一篇:不要迷信成功可以复制 下一篇:贾玲 “傻大姐”说“酷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