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练习,完善学习型教学

时间:2022-09-29 08:06:08

巧设练习,完善学习型教学

摘 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的要求,改变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就必须坚持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案式语文教学使“文本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层次化”一改以往教学模式,让学生从题海或形式化的课堂走出来。学案式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处理好一份练习中课前导学、课堂激学、课后巩固三者的关系:学前案重在课前导读,是对文本的梳理性阅读;学案重在课堂导听、导思,是对文本进行精细化阅读;课后案重在课后导做,对文本进行微型话题阅读。学案的坚持使用,实现语文课堂的减负增效,促进学生的主动、自主的学习并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学案式教学;自主学习;学习型课堂

研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不仅让我了解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而且让我看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对教育中一些细节的关注,它提出的20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现在农村语文教学的状况,要在语文教学领域推进素质教育这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培养怎样的人,就要看各农村中学语文老师如何在社会大背景下按照《纲要》更新语文教学理念,“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改变语文教学与课改精神相悖,扭转“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思想观念,走出语文教学高付出低效率的尴尬境地。利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巧设练习使“文本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层次化”改变教师“一言堂”式教学,让学生从题海或活动形式化的课堂走出来,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

那么,如何实现利用语文课堂,把学生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关键是课前巧设练习,把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串联在一起让练习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即有目的地完成语文教学又实现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语文练习。

一、高屋建瓴,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练习要设计得好,首先要熟悉考纲、教材。所指的考纲、教材并非单纯以中考为目的的考试纲要,并非指每一册书上要教的某一单元、某一课,而是细化到每一个年级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能力。针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它分别就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分年级分单元地制定了详尽的评价目标,还有细致到位的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侧重,甚至有例题分析、典型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七年级上、下册“着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体验,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揣摩语言,质疑问难”。把每单元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说明。甚至对各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作了详注。八年级则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具体引入文体学习,加强了文言文的分量。九年级则着重培养欣赏文体的能力,阅读议论文、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才不会让我们的练习设计公式化、形式化、题海化。必须明确: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偏重“工具性”,认为语文纯粹是方法技巧的传授,往往使语文课堂成为无血无肉的“框架结构”,把富有情趣的语言“提炼”成规范性文字,把血肉丰满的故事内容“分割”为精简提要,把深刻意蕴“简化”为抽象难明的中心思想,让语文变成公式,随处可套,使学生无法进入或诗意或哲理的人文情怀。因此,练习的编写绝不能忽视语文的学科规律和自身发展的特点,忽视语文教学的长期效应与隐形投入,而片面追求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效果,而必须统观整个语文教学全局,以激发语文兴趣、培养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为目标,通过学案这个载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化难为易、化深为浅,绝不能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

二、处理好练习中课前导学、课堂激学、课后巩固三者的关系

[学前案]:重在课前导读,是对文本的梳理性阅读。基础性积累、表述是重点。

学前案的编写目的是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后进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自信心,克服对语文的畏难情绪;刺激中等生做题的热情,检测中等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优等生的基础,让优等生从做题中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协助优等生梳理自己的语文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每一学期,学生最先阅读的往往是语文课本,因为语文可读性强,老师不讲不教也能懂。但是,最早让他们失去兴趣的也是语文,因为语文课对部分学生来说不是太深就是太浅,作业不是一大堆练习册就是一张张试卷。所以在学前案的编写上除了紧扣基础题(紧扣考试题类型的与该篇课文相关的语音题、字形、词语理解、句子表述等)外,还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可超出文本范围,既让中下生只要关注课本就能找到正确答案,以培养他们学的自信,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压缩出时间,进行其他课外补充性阅读或进入下一轮的学习。以八年级课文《芦花荡》为例,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题型:1.积累与运用:(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文体,完成文体或作者相关知识的填空。(2)查字典,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词语填空。查词典或结合文下注释解释此段;自选3~5个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3)找出并改正错别字。(4)描写类型的判断及作用分析。2.整体感知题:(1)请按要求(可以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故事。(2)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学生的初期阅读只是浅层面的、感性的阅读,缺乏对作品深刻的品味,如果把问题拔高,超越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使中下生望而生畏,连优等生也会感到吃力而厌倦。所以编写题目时须尽量贴近学生的阅读感受,表述语言尽量平易、亲切,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为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提供契机。

[学案]:重在课堂导听、导思,是对文本进行精细化阅读。主问题设计是学案编写的关键,合作探究是学案展开的根本,形成自主合作学习是编写学案的目的。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主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来调整学习心态与策略,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渐改变过于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学案可以让优等生更好地调动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自主学习;更深一层,教师可利用主问题鼓励后进生发问,让后进生也对文本的相关问题产生虽然未必合理与成熟的“自己的”看法。

应注意的是:若要主问题式学案设计要起到调动整体的效果,设计问题时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行深入研讨。以八年级上册《芦花荡》为例,我们在整体感知故事内容后,以“读完课文后,你认为老头子是个怎样的人?本文是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这一道研讨题就可以展开整个课堂了。因为要完成这一个题目,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要考虑到老师要在课堂上让他们分析的几个相关知识点:1.人物形象。2.在文章中筛选相关的句子谈谈对人物的认识。3.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4.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环境描写作为烘托人物的方法进行分析)。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小说文体要我们掌握、分析的三个知识点:人物形象、情节、环境全都囊括进去了。即使部分学生在课前无法自行完成这几个方面的分析,也可在课前通过小组合作,初步探究出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就算有完全做不到的,也知道这是老师讲课的重点,上课必须认真地听。

主问题式学案既注重学生课堂听的环节,又注意了课前、课中思的训练,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优化课堂教学的进程,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为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后案]:重在课后导做,对文本进行微型话题阅读。杂而不乱是根本,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拓展是促进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相较学前案的基础积累,学案的文本分析,学后案更注重积累后的巩固运用与拓展,以扩大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最终形成能力。这部分的题目编写可分三部分:1.题型丰富的基础题。如:音、形、意、句子表达等的相关类型题。希望通过一阶段的训练,把相关的、各种类型的基础性题目都能在学案中得以展现,让学生懂得各种题目的答题规范与方法。2.根据文本进行的相关微型话题阅读题,可以涉及文章的写法、主题理解、相关阅读拓展等。以《芦花荡》为例可设计以下题目:(1)《芦花荡》是不是让你想起你读过的其他作品,为什么?(阅读拓展)(2)老头子过于自信让小女孩受伤,让你收到什么启发?或自选角度,谈谈你对作品的感受、理解。(主题理解)(3)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写法训练)等等。3.课外阅读迁移。(1)针对本文对人物分析、环境分析的方法选择课内文段进行训练。(2)同主题类型、或同能力训练点、或同作者课外作品进行巩固性迁移训练。(3)布置同素材或同作者的相关文章进行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增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能力的养成、不能单纯靠课堂上的长篇大论,靠讲台下的奋笔疾书,必须靠钻研文本,精选授课内容,精筛练习以训练并形成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而“以练导学“的学案式语文教学,通过体现在一份练习上的三个学案,既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又实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拓展,长期坚持、不断巩固,就能摆脱当前大多数语文学习无序、无目的的状态,上出本色、有效率的语文课,实现语文课堂的减负增效。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切实地响应《纲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战略主题,全面培养学习型的人才。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第四中学)

上一篇:同学向我借作业,借还是不借? 下一篇:寻找班主任的幸福源泉